神傳文化:談《樂記》中的樂教思想

《樂記》是西漢中期以前古代儒家論「樂」的綜合性論著,在中國音樂思想發展史上有深遠的影響。《樂記》中的「樂」,不是單純的音樂,是廣義上的詩、樂、舞三位一體的總稱,儒家首先重視的不是作為藝術存在的「樂」,而是作為個人道德修養方面的「樂教」。《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康熙談妒嫉心

世上的人心都不一樣。有一種人,不記人的好處,專記人的壞處。如果人家有醜事惡事,就變得很快樂,如同自己得到了珍奇的物品。然而這樣的幸災樂禍的人,不知道他的心怎麼生得這樣的怪異。你們應當以此為戒。

明慧網

民無信不立

唐太宗又對獻計之人說:「我要使大信行於天下,以忠誠之心治國,決不搞歪門邪道。你的計策雖妙,但對我毫無用處,我絕不採納使用。」那人聽了滿面羞慚,趕緊下殿,倉皇出宮而去。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聖賢們是怎樣學習的

孔子講:「天之道:成者未嘗得久也!」孔子認為,上蒼規定了一條法則:世界上,取得了成功的人與事,不能讓他或它,長久的保持、存在下去。對於成功了的人與事,要想保持長久,惟有謙虛謹慎,才能做到。這對於我們每個人,都應該謹記自勉。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學而不思則罔

現代科學的教學,往往都是比較機械的、程式化、表面化的,與心性的磨煉、悟性的提高相隔絕,直接限制和淡化著人類的思維深度、廣度、豐富程度。所以現代人學習,更要注意學習的思路,明白其中的利弊才能在獲取知識的同時,不讓自己的人腦被電腦化、機械化、僵硬化、線性化。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修身證道 垂範後世

軒轅黃帝被稱為華夏的「人文始祖」。傳說中的黃帝是一位聖王明君,也是一位修道的人,他一統華夏,「職道義,經天地,紀人倫,序萬物,以信與仁為天下先」,在治世的同時修身證道,以德教化百姓,為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古代無論天文、地理、政治、哲學、醫書或是養生之書等,多依托黃帝以傳道。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修煉意志不堅,必被凡塵所毀

當時他的船隊儀仗森嚴,威風十足,江上的民船都躲著不敢走。這時天下著小雨,忽然有一隻小漁舟出現在官家船隊前面,船上是一位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夫,劃著槳很快的駛過船隊,像一陣疾風。仔細一看,那漁夫竟是當年和他一起在山中修道的裴諶。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 擇善固執 惟日孜孜

古人感戴上天造就和覆載之恩,秉聖賢傳承下來的教誨,以追求道行為先,認為重德行善、順應天意的人是有福的。古之聖賢、君子通達道理,安於天命,千言萬語都是要教人行善,明辨是非善惡,在道德實踐活動中去惡從善,鼓舞人們追求真理,留下了許多引導世人向善的勵志格言。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古代鄰里故事幾則

人在社會當中,離不開與人交往,我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以道德和倫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其中包括鄰里關係。古語雲:「親仁善鄰,國之寶也」、「救災恤鄰,道也。行道有福」。古人認為與人為善是為人處世原則,而行善、行道之人才是真正有福的。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回思皇、帝、王(下)

王字的三橫,分別代表了天道、地道、人道,中間的一豎代表著將三者貫通,作為王的人,必須具備對天道、地道和人道規律的把握。董仲舒是西漢大儒,是繼孔子、孟子、荀子之後,儒家的又一個重要代表。

明慧網

專題
明慧教室
明慧學校學習單
海外教材
明慧學校教案
我們的希望樹
每月交流主題
明慧荳荳幼兒教案
神傳文化
弟子規
作文淺談
精選文章
神傳文化:明識因果 善有善報 (2010/1/9)
神傳文化:不同境界中的得失觀(2008/5/5)
從姜子牙的幾個故事談起(2007/7/22)
[category_word]

第2頁 共10頁 [ 1 2 3 4 5 6 7 8 9 10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