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傳文化:莫為名利所驅

名利乃身外之物,是帶不走的,人來時一身空,走時還是一身空。可是在世間的迷中,一些人受名利驅使,往往認為鑽營求取就會得到益處,卻沒有想過人生禍福皆有因緣,一切都在天理的安排之中。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見善而為 行善勿怠

古語說:“做善事,貴在堅持不懈。取小所以就大,積一所以成億。九層高的樓台,最初也是開始從累土漸漸累高的;千里之遠的行程,最初也是開始從腳下一步一步的走!”知道是善事,就要馬上去做,而且還要認真努力的去做,持之以恆。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君子明道懷遠

孔子一生無論做甚麼事,都是堅持原則、矢志不渝的,他倡導“遵天道,循綱常,行仁政”、“盡人事而聽天命”。君子就要堅定自己的信仰,堅守節操,不渝其志。因為君子的理想崇高而遠大,敢於承擔維護真理和正義的社會責任和使命,以仁愛之心喚起更多人覺醒而歸於正道!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傳統文化中的為政理念

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為政理念是為政以德,包括“敬天、敬德、保民”等,也就是維護天理、倫理,潔己愛民,認為民心的向背決定著國家的盛衰、興亡。這種德治思想經過歷代思想家、政治家的闡發,內涵更加豐富而深刻,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鑒。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孔子論君子

君子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理想人格的化身。孔子在《論語》一書中多次提出“君子”,並對其道德內涵進行了多方面、多角度的闡釋:“君子義以為質,禮以行之,孫(遜)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君子哉!”這些讀起來至今仍有教育意義。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帝王罪己

歷史上最早“罪己”的古代帝王是禹、湯。史載,大禹登上帝位後,有一次看見犯罪之人,就傷心的哭了起來,左右問其故,禹曰:“堯舜之時,民皆用堯舜之心為心,而予為君,百姓各以其心為心,是以痛之。”生活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禹見民心渙散,深感內疚,認為自己沒有當好這個首領,於是自責。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學貴有恆

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,重在實踐,講求無倦與精進,學貴有恆,最忌一曝十寒。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,不能懈怠,功到自然成,所謂“書讀百遍,其義自見”。以下為古人勸學的兩個故事。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天道罰惡酬善

上天造就了生命並賦予了每一個生命良知本性,至於能否致良知,那就是每一個生命的選擇。行善就能得福,行惡即將得禍,如果改過向善,就能轉禍為福。上天是賞善罰惡賜福降禍的主宰,人心是善惡福禍的根源所在。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孔子論為政之道

孔子是經世濟民的儒家學說的創始人,他的“以德以禮”的治國思想和為政理念,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,成為社會所維繫的道德觀和價值觀。歷史證明,要達到德治教化的清明政治,為政者必須要嚴於自律,堅持真理,實踐道義而不留餘力,恆守善念而以德化人,恪盡職守,為民造福。

明慧網

神傳文化:孔子論待人之道

孔子提出“仁”既是一種社會政治理想,也是一種倫理道德原則,“仁”的首要內容是對他人的關愛。從“仁愛”的理念出發,提倡“忠恕”的待人之道。孔子的忠恕思想,對中華民族誠實不欺、寬以待人、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的形成,影響深遠,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義。

明慧網

專題
明慧教室
明慧學校學習單
海外教材
明慧學校教案
我們的希望樹
每月交流主題
明慧荳荳幼兒教案
神傳文化
弟子規
作文淺談
精選文章
神傳文化:明識因果 善有善報 (2010/1/9)
神傳文化:不同境界中的得失觀(2008/5/5)
從姜子牙的幾個故事談起(2007/7/22)
[category_word]

第10頁 共10頁 [ 1 2 3 4 5 6 7 8 9 10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