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
韋 (ㄨㄟˊ)。
【歷史來源】
1、出自於彭姓。是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後裔,以國名為氏。根據《姓纂》資料記載:「出自顓頊大彭之後,夏封於豕韋,苗裔以國為姓,家彭城(今江蘇省徐州的古稱)。」意思指韋姓出自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後裔,夏朝中興少康當政時,封大彭氏的別孫於豕韋(在今江蘇省銅山縣的附近),豕韋國又稱韋國,商時稱韋伯,周襄王時始失國,遷居彭城,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,稱為韋氏。
2、出自於韓姓。是漢初韓信的後裔,因為避難便改為韋氏。西漢初年,功臣韓信被呂後所陷害被殺,韓信一族差點慘遭滅門之災,蕭何便在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送往南粵(今廣東、廣西一帶)逃避。韓信的兒子為了逃避仇人追殺,便把韓字的半邊韋,當作是自己的姓氏,之後世世代代便相傳下去。
3、出自於少數民族。根據《漢書.西域傳》記載,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(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)有韋姓。
4、出自於賜姓。依據《唐書.桓彥范傳》記載,桓彥因立下大功,便被受賜韋姓,於是後人便以韋姓自居。
【郡望】
京兆郡:此郡秦朝設置內史官,管轄京師(今陝西省咸陽一帶),漢以京兆尹、左馮翊、右扶風為三輔。魏改建京尹郡,治所在長安(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),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。
【堂號】
1、扶陽堂:源出西漢時的韋賢是鄒魯的大儒,本始初年官至宰相,封扶陽侯,其後代是為以此「扶陽」作堂號。
2、京兆堂:三國以後,韋氏盛於今陝西省境內,故韋姓有以「京兆」為其堂號。
3、韋姓的主要堂號還有:韋姓以「傳經堂」、「一經堂」、「燕貽堂」、「崇德堂」等為其堂號。
【歷史人物】
韋應物(西元737年~西元792年),唐京兆(今陝西省長安縣)人。韋應物生於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。十來歲就做了皇上的近侍,得到恩寵,他便仗勢欺人、橫行霸道。他也敢把犯法的亡命之徒藏在家裡;看到鄰近姑娘好就搶回家去,被人告發後,官府的人根本不敢抓他。他經常陪著唐玄宗享受帝王生活,當官除了享福以外就沒做多少事。可好景不長,當他19歲時,發生了安史之亂。唐玄宗逃到四川,三年後韋應物就去太學讀書,因過去他不讀書,自覺讀書事已晚。後玄宗去世,他失了依靠,逐漸被人排斥、受人欺負,開始體驗到生活中艱難的一面。生活中的大起大落,身體上的壯年早衰,把他推入了思考和轉變的漩渦中。他在42歲因病辭官而住到「善福精舍」裡去時,就已經下定決心要作一個真正的修煉人了。雖然韋應物青少年時過的是花天酒地、極為奢侈的宮廷生活,但下定決心要修煉後,他就安於淡泊、節儉的生活,希望享受隱居的日子,韋應物認為歸隱田園是一種很大的樂趣。
韋應物在詩中也記述了一些修煉故事。他曾見過一個僧人,住在附近山上的「藍溪寺」裡,此僧人獨自一人住在林中山寺內,從沒燒過夜火,晚上到寒冷的泉邊去汲泉水,至今已有三十年沒有下過山了。另外,他也記述過一個道人修道時,「靈貞」下來試他的道心,在他睡覺處用一根頭髮懸了一塊千鈞巨石,此道人不驚不詫,一直在石下睡了十三年,最後終修成道。還說到,有三兄弟一起在深山裡的茅草房中研讀仙經修道,仙人變成白鹿來引誘,兩個弟弟忍不住去和鹿玩,哥哥獨自堅持誦讀,後來成道,那時兩個弟弟仰天大哭,方知丟掉了千萬年難遇的機緣。
韋應物的詩以寫田園風物而著名,語言簡淡而意蘊深遠,是繼陶淵明之後又一個田園詩人。玄宗時任左司郎中,德宗時出任蘇州刺史,世稱為「韋蘇州」,著有《韋蘇州集》。在五言絕句上,他和李白、王維一起被認為是「並入化境」的最高成就者,其中《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》即其代表作。而白居易說他的五言詩高雅閒淡,自成一家之體,而《幽居》就是有名的一篇。至於韋應物的《滁州西澗》和李白的《靜夜思》一樣,都是小孩入詩門要背誦的篇章。
相關文章
- 《百家姓》(13-1):魯 (2009年9月14日)
- 《百家姓》(12-4):郎 (2009年9月12日)
- 《百家姓》(12-3):彭 (2009年9月10日)
- 《百家姓》(12-2):范 (2009年9月8日)
- 《百家姓》(12-1):奚 (2009年9月6日)
- 《百家姓》(11-4):葛 (2009年9月4日)
- 《百家姓》(11-3):潘 (2009年9月2日)
- 《百家姓》(11-2):蘇 (2009年8月31日)
- 《百家姓》(11-1):雲 (2009年8月29日)
- 《百家姓》(10-4):章 (2009年8月27日)
- 《百家姓》(10-3):竇 (2009年8月25日)
- 《百家姓》(10-2):水 (2009年8月23日)
- 《百家姓》(10-1):柏 (2009年8月21日)
- 《百家姓》(9-4):喻 (2009年8月19日)
- 《百家姓》(9-3):鄒 (2009年8月17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