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10-4):章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章 (ㄓㄤ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於姜姓。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,以國名為氏,而姜子牙便是始祖。根據《姓氏辨證》、《通志•氏族略》、《元和姓纂》及《古今姓氏書辨證》等所載,章氏的孕育地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鄣城村(現屬章丘縣),商朝時為鄣國。西周初,姜子牙受封於齊,建立齊國,為齊太公。鄣國被齊太公收為附庸國,後來齊太公將鄣國及臨近的齊國分封給庶子。春秋時鄣國被齊滅掉,鄣國的後人本來以國名鄣為姓氏,但認為國家已經不會再存在,於是去掉鄣旁邊的邑,便成為章姓。
2、出自於妊姓。是黃帝賜封的12個姓氏之一。根據《元和姓纂》記載,妊姓是黃帝賜封的12個姓氏之一,黃帝的長子是始祖。
3、出自於少數族改姓。例如清滿洲人姓氏有章姓,居住在大凌河。

【郡望】

1、武都郡:西元前664年,齊國伐鄣。七月,國君胡公祥陣亡,城池失落,鄣國被滅。韅因兄亡邑,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。鄣國和齊國都為齊太公的後裔,鄣國的後人本以國名「鄣」為氏,今國已不復存在,為不忘同宗相殘之悲劇、牢記亡國之屈辱,因而去邑為章,自立章姓,謂章韅。章氏自此始也。梁州(今陝西省漢中東),春秋時置武都郡,戰國楚置梁州郡。武都郡梁州,乃章氏第一個郡望。
2、京兆郡:至韅公十八世,秦末大將章邯,任少府,為秦朝的軍事支柱。為保秦皇朝安定,征戰沙場。但秦二世胡亥聽信奸臣趙高的讒言,欲置章邯於死 地。章邯不得已棄秦降楚,歸順項羽。項羽滅了秦國以後,把秦國的土地分為三部分,封立三個王,名叫雍王、塞王、翟王,號稱三秦。章邯駐軍地雍州,封章邯為雍王,稱王於咸陽以西,建都廢丘(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南)。雍州(九州之一。今陝西省中部、甘肅省東南部及寧夏、青海各一部),漢以前置京兆郡。京兆郡雍州,乃章氏第二個郡望。
3、豫章郡:治所在今江西南昌,轄境相當今江西省。章平,章邯之弟,秦末將軍,隨兄降楚後,仕楚為上大夫,領兵守大散關。劉邦圍攻廢丘,章邯命章平支援,章平被韓信大敗而被俘。赦後遷居豫章。在豫章生息繁衍,人口集聚增多,形成望族。洪州(今江西省南昌),漢置豫章郡,唐以後改洪州。豫章郡洪州,乃章氏第三個郡望。
4、河間郡:北魏時治所在樂城(今河北省獻縣),古治在今河北河間西南。章自得姓,歷周、秦、漢,至西晉,有章巖者,韅公三十七世,章平二十世,任兵部尚書,領兵四十萬收大散關有功。因功高而封為河間侯,從而在河間形成名門望族。瀛州(今河北省河間),漢有河間郡(或河間國,今河北省獻縣)。河間郡瀛州,乃章氏第四個郡望。

【堂號】

1、復生堂:源出宋代章王容,追思懷念其亡母,其摯情感動萬物,連枯竹亦復甦,於是章姓便有「復生」堂號。
2、章姓的主要堂號還有:「思綺堂」、「河間堂」、「此洗堂」、「萊山堂」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章邯

章邯,是秦代有名的將領,曾在秦二世時率領秦軍擊敗很多的反秦軍隊,最為代表的戰役是定陶之戰(西元前208年),章邯大破楚軍而項梁戰死。另外,在西元前207年他與項羽戰於鉅鹿,項羽大敗章邯的軍隊,章邯立刻派司馬欣向咸陽請求援兵,但當時因趙高專權,趙高不答應派兵援助,司馬欣急忙逃回軍營後,告訴章邯:「趙高已控制秦國朝廷,無論我們打勝仗或是打敗仗,一樣都會被處死的。」而章邯也擔心遭趙高陷害,因此帶秦兵向項羽投降,後章邯被項羽封為雍王,但其二十餘萬的秦降兵卻被項羽下令坑殺了。

秦亡後(西元前206年),項羽分封諸侯時,把關中西部地區分封給章邯,章邯以廢丘(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南)為都。後來漢王劉邦出兵關中,採用了韓信「暗渡陳倉」之計擊敗章邯,並圍困章邯於廢丘,而漢軍引河水,水淹廢丘,章邯不敵,最後自殺了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