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
鄒( ㄗㄡ)。
【歷史來源】
1、出自於子姓。俗稱鄒氏是商紂王-微子啟的後代。西曆前11世紀,周平公把商的周圍地區封給殷紂王庶兄-微子啟,建立宋國,建都於商丘。其後三朝採食於鄒邑,其第五世孫叔梁仡以邑名「鄒」為姓。所以便有另外一個稱號為山東鄒氏。
2、出自於曹姓。在上古時期,戰國時魯穆公改邾婁國為鄒國。後來鄒國又被楚國所滅後,有鄒氏,後代子孫便以鄒為姓氏,也被稱作山東鄒氏。
3、是蚩尤之後。根據《拾遺》所記載,黃帝在打敗蚩尤以後,遷居移民到鄒屠, 便以根據地名,命名為鄒屠氏。後來便簡化為鄒氏。
5、出自於姚姓。舜之後分有鄒國(今山東鄒平),後代子孫便以國為姓氏。
【郡望】
范陽郡:三國魏黃初七年置郡,其治所在薊縣,相當於今北京市昌平、房山及河北省涿縣一帶。
【堂號】
1、碣石堂:戰國時期的鄒衍,深通陰陽、盛衰、興亡之道。燕昭王招賢,專門建造了碣石宮來招待鄒衍。
2、諷諫堂:諷諫堂有一個由來,在戰國時有一位鄒忌,一次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出意見,於是便以巧妙的方式來規勸他。而齊威王竟然接受他的意見,於是齊威王下令: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。一開始大家都爭先恐後要給齊威王提出意見。只是兩個月後,提意見的人便少了,到了第三個月,提意見的人幾乎是沒有幾個,大家把能提出的意見大多都提完了。齊威王收集這些意見,從中找出自己的錯誤,也改正過來。齊威王的這樣做法,便把國家治理得很好。這就是鄒忌諷諫的由來。於是鄒氏又稱做為「諷諫堂」。
4、范陽堂:秦漢時期,鄒氏人有一支從今山東境內遷至范陽,後發展成為望族,所以鄒氏人以「范陽」為堂號。
【歷史人物】
鄒衍是戰國時代齊國人。燕昭王招賢納士,鄒衍聞之,從齊國來到燕。燕國的氣候十分寒冷,五穀不生。一天,鄒衍來到黍谷山這個地方,看到寒冷的大地,光禿禿的山,百姓生活饑苦。他拿起隨身攜帶的蕭,坐在那吹了三天三夜。這時天刮起了大風,漫天塵土飛揚。大風過後,山上蓋上一層土,天氣也變暖了,從此黍谷可以生長。為了紀念鄒衍,老百姓把此山叫做黍谷山,在現在北京密雲縣和順義縣的交界處。
鄒衍是戰國時期陰陽學派的代表人物,提倡陰陽五行學說,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。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,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。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種元素組成,其間有相生和相勝兩大定律,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。鄒衍綜合二者,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,把五行的屬性釋為「五德」,創「五德終始說」,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,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。鄒衍在《漢書.藝文志》中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,但已全部散佚。
相關文章
- 《百家姓》(9-2):謝 (2009年8月15日)
- 《百家姓》(9-1):戚 (2009年8月13日)
- 《百家姓》(8-4):姜 (2009年8月11日)
- 《百家姓》(8-3):陶 (2009年8月9日)
- 《百家姓》(8-2):魏 (2009年8月7日)
- 《百家姓》(8-1):金 (2009年8月5日)
- 《百家姓》(7-4):華 (2009年8月3日)
- 《百家姓》(7-3):嚴 (2009年8月1日)
- 《百家姓》(7-2):曹 (2009年7月30日)
- 《百家姓》(7-1):孔 (2009年7月28日)
- 《百家姓》(6-4):張 (2009年7月26日)
- 《百家姓》(6-3):施 (2009年7月24日)
- 《百家姓》(6-2):呂 (2009年7月22日)
- 《百家姓》(6-1):何 (2009年7月20日)
- 《百家姓》(5-4):許 (2009年7月18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