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10-1):柏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柏 (ㄅㄛˊ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源自於古柏國。相傳上古東方部族,柏皇氏族首領的名字單叫芝,並把柏樹為圖騰,所以合稱為柏芝。居住在柏皇山,所以後代子孫便以柏為姓氏。而黃帝底下的臣子-柏高傳,是柏國的開國君。柏國歷經夏、商、周等各朝代,在春秋時被楚國所滅亡,所以子孫便把柏國的柏當作姓氏。
2、出自於贏姓。根據《史記.秦本紀》所記載,堯帝的臣子大費受命要輔佐舜,負責調教訓練鳥獸,且鳥獸大多都被馴服,又稱作是柏翳,所以舜便賜贏姓。

【郡望】

1、濟陰郡:東漢改西漢時,梁國改為濟陰國,又改為陶國,後來改濟陰郡,晉朝改名濟陽郡,治所在定陶(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)。
2、魏 郡:西漢初年置,轄境今河北省大名至河南省滑縣,山東省冠縣一帶,治所在鄴縣。
3、平原郡:漢代所置,治所在平原(故城在今山東平原西南),轄境相當今山東平原、陵縣、禹城、齊河、臨邑、惠民、信陽等地

【堂號】

忠恕堂:柏姓宗祠堂號忠恕堂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柏叢桂

柏叢桂,江蘇揚州寶應人,又稱「寶應老人」,明代水利工程名人。在當時的裡運河是河湖不分的,只有東邊有堤岸,每逢狂風大雨或滿水期,船隻就如同在海上航行,常有翻覆的危險,從寶應至高郵界首段更危險。洪武年間,柏叢桂根據自己的河工經驗和實地考察結果,提出「必有重堤,左右翼夾,與湖隔離,運道乃安。」的治河主張,動用淮揚民工五萬六千人,用磚包修砌湖堤,從寶應槐樓起,南到界首,在湖的東岸開直渠共四十里,並引水入渠作為船隻的航道,避免了湖上風險,鄉人呼之為「柏家堰」。

經過明代200多年的努力,裡運河連續分段砌築重堤的工程,終於使河湖共用的西堤連成了一線,從此,運河真正與沿河湖泊分離,而成為人工河渠,不但有效的改善了淮揚運河的通航條件,而且成為今日裡運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