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49-3):邢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邢(ㄒㄧㄥˊ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周公姬旦的後裔。邢姓,根據《左傳》上所記載:「凡蔣、刑、茅、胙、祭、周公之胤也」,明白指出了他們是3000年前制禮作樂的周公的後代。當然,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黃帝子孫。

2、源自於姬姓。根據《姓考》記述:「晉大夫韓宣子之族食采於邢,後以為氏,望出河間」。邢邑在今河南溫縣東平皋故城,一說在今山西河津。晉國是姬姓諸侯國,晉國公族是源自於姬姓,韓姓也是源於周文王姬昌的後裔唐叔虞,他們的子孫後來由於居住在邢而以地為姓,發展成為邢姓家族的另一支。所以,這一支邢姓系周文王姬昌幼子唐叔虞之後,也是黃帝后裔。

3、少數民族改為邢姓。北魏氐族人、清朝滿洲人、滿洲八旗性佳氏、黎族拉海氏、蒙古族等民族中均有改漢姓邢的。

【郡望】

河間郡:漢為河間國,治所在樂城(今河北省獻縣)。北魏時置郡,治所在今河北省河間西南。

【堂號】

邢姓的主要堂號有 「河間堂」、「守雅堂」、「三禮堂」等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邢邵

邢邵(公元496—560年),字子才,小字吉少,邵又作「劭」,河間鄚(今河北任丘北)人,南北朝時期北齊才士,生於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(公元496年),出身官宦世家。青年時居洛陽,「專與山水游宴為娛」,顧不得讀書。一次陰雨連綿,閒暇無事,翻看《漢書》,「五行俱下,一覽便記,無所遺忘」。此後,才開始博覽經史。

他的文章典雅,詞藻華麗,內容豐富行文又快,不到二十歲便名動官族縉紳。一次,他與陽固、裴杲、陸道暉等名士一起到王昕家中飲宴,席間相互吟詩助興。酒喝了一宿,賦詩數十首,都由王昕的僕人收存。第二天早晨,僕人出了門,大家找昨夜詩稿不能得,邢邵便把幾十首詩一一背誦出來,待僕人回來取出原稿對照,「不誤一字」。於是大家稱讚他的博學強記猶如漢末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。當時的吏部尚書李神雋,對邢邵極為看重和欽佩,把他引為忘年之交。

北魏宣武間(公元500—515年),邢邵入仕為官,初任挽郎、奉朝請,後升任著作佐郎,深為領軍元義看重。

孝明帝(元詡)在位期間(公元516—527年),文風大盛,邢邵的賦、辭、表、策獨步當時。每有文章出,「京師為之紙貴,俄傾誦遍遠近」。這期間,京都洛陽的達官貴人,有初做官或官職晉升者,多請邢邵做謝表。

孝莊帝永安初(公元528年),邢邵升任中書侍郎。節閔帝元恭普泰年間(公元531—532年)兼給事黃門侍郎,不久晉升散騎常侍。爾朱兆為亂時,邵曾避居嵩山。

孝武帝太昌初年(公元532年),命邢邵「恆直內省給御史令復按尚書門下」。凡朝中任命大官,先問邢邵可否,然後施行。不久,任邢邵為衛國將軍、國子祭酒。這期間,因其母年老,回鄉省視,皇帝詔命地方官給兵5人,並令邢邵「歲一入朝,以備顧問」,商討國家大事。

孝武帝死後,太子年幼,高澄輔政,邢邵出任西兗州(今山東)刺使。在任期間,廉潔善政,法度嚴明,下屬官員如有貪贓枉法之事,都能及時處理。所以,到衙門鳴冤告狀的人很少,有「桴鼓不鳴」之說。他在西兗州還修建了一些廟宇,邢邵興修這些工程從不徵用民丁, 而是調用他所管轄的軍士,所以百姓安居樂業。人們為了紀念邢邵的政績,在當地為其修生祠,立功德碑。

北齊天保初年(公元550年),邢邵被起用回朝,官拜太常卿兼中書監(與中書令職務相當而職位略高,事實上為宰相),並代理國子祭酒。當時的朝臣多任一職,兼二職者甚少,而邢邵獨兼三職,又是文學之首,所以,「當世榮之」。

邢邵學識淵博,「博覽典籍,無不通曉」。每當公卿會議,遇到有關典故之事,邢邵「援筆立成」,而且證引恰當。如遇皇帝讓寫詔旨公文,「取定俄頃」,而且「詞致宏遠」,與當時著名文學家溫子升,同時被譽為「文士之冠」,並稱「溫邢」,又與比他稍小的著名史學家魏收,並稱「邢魏」。

天保十年(公元559年),文宣帝高洋死,太子高殷即位,詔求邢邵做哀策,後授特進,不久便去世。

《隋書•經藉志》載,「邵雖貴,不以才傲物。嘗居一小屋,滿置果餌,與賓客共啖,內行修謹,親戚雍穆。」邵著有文集三十卷,(《隋書志》作三十一卷。此從《兩唐書志》及《北齊書本傳》)行於世。邢邵尚有詩集三十集,明人輯有《邢特進集》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