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
鄧(ㄉㄥˋ)。
【歷史來源】
1、出自於姒姓。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(今河南鄧州一帶),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,稱鄧氏。
2、出自子姓或曼姓。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-曼季在鄧國曼城,為曼侯,稱曼氏,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(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)。經西周、春秋延續了600多年。西周時,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,但因與楚為敵,於西曆前678年被楚國滅掉。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,便紛紛改姓鄧,史稱鄧姓正宗。
3、出自於李氏。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,受封為鄧王。西曆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,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,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,以父親封地為氏,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。
【郡望】
1、南陽郡:戰國秦時置郡,治所在宛縣(今河南省南陽市)。此支鄧氏以居新野而著稱,其開基始祖為鄧況。
2、安定郡:西漢時置郡,治所在今高平(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)。此支鄧氏,其開基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。
3、高密國:西漢置郡,治所在高密(今山東省高密南)。此支鄧氏,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、高密侯鄧禹。
4、平陽郡:三國魏置郡,治所在平陽(今臨汾西南)。此支鄧氏,其開基始祖為西晉鄧攸。
5、長沙郡:戰國秦置郡,治所在臨湘(今長沙市)。此支鄧氏,其開基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。
【堂號】
1、平壽堂或謙恕堂:源出東漢時,鄧禹第六子鄧訓為郎中。謙(謙遜不驕傲)恕(對人寬恕)下士(以禮待下屬),士大夫都歸附他,所以叫「謙恕堂」。鄧訓用恩惠和信義對待羌胡,少數民族都感激他,喜歡他,都來通好。朝廷封他壽平侯。
2、鄧姓還有以「講學堂」、「集文堂」、「兩秀堂」、「南陽堂」、「南雄堂」等為其堂號。
【歷史人物】
鄧攸(?—326),字伯道,平陽襄陵(今山西臨汾東南)人。他小時以孝著稱,被中正品評為灼然二品,出任吳王文學,後歷任太子洗馬、東海王可馬越參軍、 吏部郎、河東(治今山西夏縣西北)太守。
他的祖父鄧殷,為人亮直強正。鐘會征伐蜀國,欣賞他的才幹,將他從澠池令召為自己的主簿。賈充討伐吳國,請鄧殷為長史。以後,他為皇太子講授《詩經》,出任淮南太守。他夢見在水邊行走,見到一個女子,又有猛獸從後邊把他的盤囊咬斷。占夢的人認為水邊有女子,是汝字,咬斷盤囊,是用新的獸頭來代替舊的獸頭,因此,不是擔任汝陰太守,就是汝南太守。他果然調任汝陰太守。以後又擔任太子中庶子。
鄧攸七歲時父親去世,不久,母親與祖母也相繼去世,他守喪九年,以孝著稱。他為人清慎和氣,平易簡樸,貞正寡慾。他從小成為孤兒,與弟弟居住在一起。起初,他祖父鄧殷有賜官,命令鄧攸接受。以後,太守勸鄧攸辭去王官,準備推舉他為孝廉,鄧攸說:「這是出於先人所賜,不可改變。」他曾去拜見鎮軍將軍賈混,賈混把別人的訴狀及情況拿給鄧攸看,讓他作出決斷。鄧攸不看,說:「孔子說:聽理訴訟我與一般人一樣,應該作的是使人不進行訴訟。」賈混十分欣賞,把女兒嫁給鄧攸為妻。鄧攸被中正品評為灼然二品,任吳王文學,歷任太子洗馬、東海王司馬越參軍。司馬越很欽佩他的為人,遷他為東海王世子文學,後轉任吏部郎。司馬越的弟弟司馬騰出任東中郎將,請鄧攸任長史。又出任河東太守。
西晉懷帝永嘉(307—313)末,鄧攸被石勒俘虜。然而石勒一向忌恨太守等高級官吏,聽說鄧攸在營中,派人騎馬去召他,打算殺死他。鄧攸到達石勒門前,門干(守門的人)正是鄧攸為郎時的那位門干,認識鄧攸,鄧攸就求他找來紙筆,給石勒寫上一封書信。門乾等石勒高興時,呈上鄧攸的書信。石勒賞識鄧攸的文辭,才沒有殺死他。石勒的長史張賓先前與鄧攸是鄰居,很看重鄧攸的名望節操,於是向石勒推薦鄧攸。石勒把鄧攸召到帳下,與他談話,談後很高興,就以他為參軍,給他車馬。石勒每次外出征伐,就把鄧攸安置在車營中。石勒夜間禁止點火,違犯者要處死。鄧攸的車子與胡人相鄰,胡人夜裡失火燒燬車輛。官吏來調查,胡人就誣陷鄧攸。鄧攸自知無法與他爭辯,就回答說是因弟媳婦服藥,必須把酒溫熱而引起失火,石勒知道後,下令寬赦鄧攸。以後胡人深感鄧攸的恩德,捆上自己去見石勒,以辯明鄧攸的冤情。而且胡人暗中送給鄧攸馬、驢,可見胡人們無不讚歎敬服鄧攸的為人。等石勒過了泗水,鄧攸就砍壞車輛,以牛、馬馱妻子逃跑。又遇到強盜,掠走牛、馬,只好擔著自己的兒子以及侄子鄧綏。鄧攸估計不能兩全,就對自己妻子說:「我弟弟早已去世,只有這一個兒子,按理不能使他斷絕後代,只能捨棄咱們自己的兒子。假如幸能活下去,我後來還應當有兒子。」他妻子哭著同意了。於是把自己兒子扔掉。他兒子早晨被扔掉,傍晚時又追上來。第二天,鄧攸把兒子綁在樹上而離去。
鄧攸到達新鄭,投靠李矩。過了三年,想要離去,而李矩不允許。荀組任命鄧攸為陳郡、汝南太守。晉愍帝徵召他為尚書左丞、長水校尉,鄧攸都不就職。以後,他暗中離開李矩,到許昌投奔荀組,李矩大為惱恨,過了很久,才把家屬送還給鄧攸。鄧攸與刁協、周顗一向關係很好,於是到達江東。晉元帝以鄧攸為太子中庶子。當時吳郡沒有太守,有許多人覬覦這個職位,元帝把這授給鄧攸。鄧攸自己運載著米到吳郡赴任,不接受俸祿,只是飲用吳郡的水而已。當時郡中正鬧饑荒,鄧攸上表請求朝廷允許開倉振貸,朝廷還未答覆,他就擅自開倉拯救饑民。尚書台派遣散騎常侍桓彝、虞壚斐慰勞饑民,察看地方官員的政績,於是他們就彈劾鄧攸擅自開倉出谷。
不久,朝廷下詔原諒鄧攸的作法。鄧攸在吳郡政治清廉,法紀嚴明,百姓歡悅,成為東晉中興時期著名的好太守。以後,他聲稱有病 而離職。吳郡中常置備有送迎官員的錢數百萬,鄧攸離開吳郡時,一錢也不接受。百姓數千人牽住鄧攸的船進行挽留,使船無法行駛,鄧攸於是暫時停住,到半夜時開船離去。吳郡人唱歌謠說:「紞如打五鼓,雞鳴天欲曙,鄧侯挽不留,謝令推不去。」百姓到尚書台乞求再留鄧攸一年,未得到允許。鄧攸被任命為侍中。一年左右,轉任吏部尚書。他平時只吃蔬菜,穿舊衣,但經常周濟別人的困乏。他性格謙順和氣,善與人交往,不分貴賤,一視同仁。
晉元帝永昌中,他代替周顗為護軍將軍。晉明帝太寧二年,王敦起兵造反,明帝密謀起兵,就遷鄧攸為會稽太守。起初,王敦征伐京都之後,朝廷內外的軍兵數目每個月都要向王敦報告。鄧攸在接到調任命令後已離職在家,不再掌管護軍事務,但有與他關係不好的人,誣告鄧攸還把軍兵的數字報告王敦。明帝聽到,但不相信,將鄧攸調為太常。當時明帝要到南郊舉行祭天儀式,鄧攸有病,不能侍從。明帝到鄧攸家探望他的病情,鄧攸帶病勉強出來見行禮。有關機構上奏鄧攸不能去參加南郊的祭天儀式,卻能在道邊行禮拜見皇帝,鄧攸的官職因此而被免除。鄧攸每次遇到進退升黜的事情,都沒喜歡或怨怒的表情。過了一段時候,他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。成帝威和元年,鄧攸去世,追贈光祿大夫,加金章紫綬,並以少牢的規格對他進行祭祀。
鄧攸拋棄自己的兒子以後,妻子未再懷孕。過江以後,鄧攸收納一妾,十分寵愛,詢問她的家屬,說是北方人遭遇戰亂流亡到江東來的,回憶父母的姓名,正是鄧攸的外甥女。鄧攸一向以有德行著稱,聽到後感到很悔恨,於是不再納妾。他捨子而救出的侄子鄧綏,為他服喪三年。
相關文章
- 《百家姓》(45-3):賁 (2010年6月1日)
- 《百家姓》(45-2):宣 (2010年5月30日)
- 《百家姓》(45-1):丁 (2010年5月28日)
- 《百家姓》(44-4):宗 (2010年5月26日)
- 《百家姓》(44-3):應 (2010年5月24日)
- 《百家姓》(44-2):解 (2010年5月22日)
- 《百家姓》(44-1):干 (2010年5月20日)
- 《百家姓》(43-4):繆 (2010年5月18日)
- 《百家姓》(43-3):裘 (2010年5月16日)
- 《百家姓》(43-2):房 (2010年5月14日)
- 《百家姓》(43-1):經 (2010年5月12日)
- 《百家姓》(42-4):莫 (2010年5月10日)
- 《百家姓》(42-3):盧 (2010年5月8日)
- 《百家姓》(42-2):管 (2010年5月6日)
- 《百家姓》(42-1):昝 (2010年5月4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