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49-1):程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程(ㄔㄥˊ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於風姓,是重和黎的後裔。重、黎是古史傳說中的「五帝」時期的人物。他的後裔伯符(一作喬伯)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,建立了程國。古程國的地望在漢晉時期的洛陽上程聚,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洛陽和偃師交界處。程國的居民以國名為姓。

2、以地名為姓。傳說,周宣王之時,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入朝為大司馬,後又因攻佔徐方(今山東滕縣東南薛故城)有功,被封到程邑(今陝西咸陽市東,也有人說在今洛陽市東),他的子孫有一部分人便以地名為姓。

3、出自於姬姓,是荀氏後裔以邑為姓而改。根據史料記載,春秋時,晉國荀氏的支子(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)居住在程邑(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),而後代子孫便以邑為姓。

4、別的民族和姓氏改為程姓。清代滿洲八旗成佳氏集體改為程姓。

【郡望】

1、廣平郡:漢景帝中元元年(西曆前149年)分邯鄲郡置郡,治所在廣平(今河北省雞澤東南)。相當於今河北省任縣南和、雞澤、曲周、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。東漢廢入巨鹿郡,三國魏初復置郡。

2、河南郡:漢高帝二年(西曆前205年)改秦三川郡置郡,治所在陽(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)。相當今河南黃河 以南洛水、伊水下游,雙自河、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。

3、安定郡:西漢元鼎三年(西曆前114年)置郡,治所在高平(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)。相當於今甘肅省景泰、靖遠、會寧、平涼、涇川、鎮原及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、中衛、同心、固原等縣地。隋初廢。

【堂號】

1、明道堂、伊川堂、立雪堂:都是根據宋朝時的程頤、程顥說的。程頤、程顥兄弟二人都是大儒,周敦頤的學生。程頤,人稱「伊川先生」,程顥,人稱「孟子以後一人而已」。因為他二人能繼承孔子的傳統,故稱「明道堂」。二程講學,遲到的站在門外侍聽,雪深三尺不知寒,有成語「程門立雪」,故名「立雪堂」。

2、程姓又以「安定堂」、「廣平堂」、「敘倫堂」、「宏禮堂」等為堂號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程顥

程顥(西元1032年——1085年),字伯淳,河南洛陽人。又稱明道先生;程頤(西元1033年——1107年),字正叔,又稱伊川先生,被世人稱為「二程」,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。

嘉佑年間舉進士後,任鄠縣及上元縣主簿、晉城令。有治績,官至太子中允、監察御史裡行。曾參與王安石變法,後因反對新法,被貶至洛陽任京西路提點刑獄。與先後被貶至洛陽的文彥博、呂公著、司馬光等相互聯繫,繼續反對新法。

哲宗即位,司馬光執政,薦程顥為宗正寺丞,未及行即病逝。嘉定十三年(1220),賜謚純公。淳佑元年(1241)封河南伯,從祀孔子廟庭。

程顥早年受父程□之命,與弟程頤向周敦頤問學,由此立志於孔子之道,又泛覽諸家。由於他和程頤長期在洛陽講學,故他們的學說亦被稱為洛學。

程顥提出「天者理也」的命題。他把理作為宇宙的本源。就天道的內容來說,程顥形容它是「生」,謂世界生生不已,充滿生意,提出「天只是以生為道」,故「天地之大德曰生」。他認為生是天道,是天地之心,於是稱天道為仁。

按程顥的說法,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,通過陰陽二氣的絪縕化生,產生天地萬物,人只不過是得天地中正之氣。故「人與天地一物也」。因此對於人來說,要學道,首先要認識天地萬物本來就與我一體的這個道理。人能明白這個道理,達到這種精神境界,即為「仁者」。故說「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」。

他並不重視觀察外物,認為人心自有「明覺」,具有良知良能,故自己可以憑直覺體會真理。程顥哲學的主要內容是關於道德修養的學說。他追求所謂渾然一體的精神境界,在方法上是通過直覺冥會,達到所謂物我合一。

他的思想多散見於語錄、詩文中。明末徐必達將他與程頤的著作彙編為《二程全書》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