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47-2):諸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諸(ㄓㄨ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源自於以人名為氏。西漢初期,有人名叫無諸,他是戰國時期越王勾踐的後代無諸。秦朝末期,無諸率領著部將幫助劉邦打敗項羽,取得了戰爭的勝利,漢朝建立以後,無諸被劉邦封為閩越王。他的後代以他的名字作為姓氏。

2、源自於諸葛氏複姓變化而來。五代十國的時候,後周有位貴族叫諸葛十朋,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後,又不願別人打聽到他,諸葛十朋就改姓名諸十朋,隱居在會稽山中,他的後代於是改姓單姓諸,成為諸姓的又一個來源。

3、源自於食邑。根據《姓苑》上的記載,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諸邑(今山東省諸城南),魯國大夫就在這裡生活,他的人民採食在此。他的後代便以封邑諸為姓。

4、源自於姒姓,越國大夫諸稽郢之後。根據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》上的記載,諸姓出自姒姓,是戰國時越國的後裔,即越國大夫諸稽郢的後代。

【郡望】

琅玡郡:秦始皇置。相當於今天山東省東南部諸城、臨沂、膠南一帶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諸福坤

諸福坤,清光緒年間人,字元簡,號杏廬,周莊鎮杏村人。其父諸文淵,擅長書畫。精通醫藥。諸福坤早年博覽勤學,曾考入京師國子監,為增貢生。與元和知縣李超瓊、湖南巡撫吳大澄等人積極贊同陶煦的減租變革方案。

後歸居田園,以利鄉濟鄰之事為己任。並將「荒江老屋」取名為「杏廬」絕跡城市,專心著作。「人瘦不食肉,醫窮知著書」。元和縣令李超瓊聞其人品德高尚,認為近十年來所少見。

諸福坤博學善文,為眾推崇,所造就後生以文行名者尤多。柳亞子之父柳念曾、叔父柳慕曾都是當年諸福坤門下的弟子。辛亥革命時期的風雲人物陳去病,15歲時從同裡鎮來周莊,從諸福坤學習5年,遂成一代巨匠。諸福坤著有《杏廬文鈔》6冊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