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49-2):嵇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嵇(ㄐㄧ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於姒姓,稽姓所改。上古時候,會稽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諸侯開會的地方,是當時一個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,大禹死後埋葬在會稽山,他的後代在會稽山上建立了宗廟。夏朝君主少康即位,將王子季抒封於會稽,稱會稽氏,便以稽為姓。到古代漢朝初年,會稽氏的後裔遷到礁郡的嵇山,便又改為嵇姓。此後,會稽氏的後裔就以嵇作為姓氏。

2、出自於北方少數民族所改。根據《魏書•官氏志》資料上記載,南北朝時,北魏鮮卑族有複姓統稽氏、紇奚氏,遷徙定居中原後,改為漢姓嵇,遂成嵇氏。

【郡望】

1、河南郡:秦時為三川郡,西漢更名河南郡,東漢既都洛陽,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,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。

2、譙郡:治所在今安徽省、河南省之間的地區。嵇氏望族居於譙郡,就是現在的安徽省亳州一帶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嵇康

嵇康(西元223年-263年),字叔夜,譙國銍縣(今安徽宿縣)人,他是「竹林七賢」之一。

其子嵇紹,後為晉朝之侍中,八王之亂中為保護晉惠帝而殉難。

嵇康少年喪父,家貧而勤學。史稱嵇康「身長七尺八寸,風姿特秀,見者歎曰:『蕭蕭肅肅,爽朗清舉。』或云:『肅肅如松下風,高而徐引。』」曾任中散大夫,故後世稱為嵇中散。

嵇康是曹操的侄孫女婿,其妻為沛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,不滿專權的司馬氏。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曾推薦他做官,他寫《與山巨源絕交書》回應,表明自己不與司馬氏合作的立場。

嵇康通曉音律。創作有《長清》、《短清》、《長側》、《短側》,合稱「嵇氏四弄」,與東漢蔡邕的「蔡氏五弄」合稱「九弄」,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。隋煬帝曾把「九弄」作為科舉取士的條件之一。他還著有音樂理論著作《琴賦》、《聲無哀樂論》。

嵇康後來被人誣告,被司馬昭殺害。死前太學生聯名要求司馬昭不要處決嵇康,嵇康則從容彈《廣陵散》作別,並歎道「廣陵散自此絕矣」,隨後赴死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