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44-1):干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干(ㄍㄢ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以國為姓。古代有干國(今江蘇揚州一帶)。春秋時被吳國所滅,國人便以國名為姓。

2、春秋時,宋國有一大夫干犨,他的後代子孫以他的名字中「干」字為姓,也稱干氏,成為干姓的一支。

3、周武王之子邗叔之後,本來是叫邗,後去邑作干,成為干姓。

4、以邑為姓。根《姓氏考略》記載:「吳有干隧之地,故多干姓,殪以邑為氏。干隧,戰國時地名,越王擒吳王夫差之所,在今江蘇吳縣西北。」

【郡望】

1、滎陽郡:三國魏正始三年(公元242年)分河南郡一部設置滎陽郡。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,即鄭州地區。

2、穎川郡:秦王政十七年(公元前230年)置郡。相當於今河南省許昌一帶。

【堂號】

良史堂:晉朝人干寶博覽強記,做散騎長侍,著《晉紀》,求實存真,人稱良史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○干寶,晉代人,少時勤奮好學,博覽群書。所撰《搜神記》為魏、晉神異小說的代表作。

○干吉,三國時代人,相傳從一個仙翁那兒學得道家經典,能治療百病,祈神求雨。

○干桂,明代順天人,正德年間中進士,官至督御使,政治嚴明,所官之處,強豪不敢妄為,邪風收斂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