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42-3):盧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盧(ㄌㄨˊ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複姓改單姓盧氏。據《通志。氏族略》所載,以「盧蒲」為姓的一支,出自姜姓,是傳自「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」的那位齊桓公,到後來,紛紛改了單字的盧氏。南北朝時,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,有代北(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)複姓吐伏盧氏、伏盧氏、盧浦氏、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。

2、出自他姓賜盧氏。隋煬帝時,河間人章仇(複姓)太翼,善天文,賜姓盧氏。

3、出自他姓改盧姓。如范陽有雷氏,以盧氏為著,又以雷、盧音相近,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。還有,唐時,三原(今屬陝西)有閭氏,訛為盧氏。

4、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部有姓複姓莫蘆,後來改為姓蘆,再後來則去掉草字頭,歸於盧姓。又有少數民族姓吐伏盧、豆盧或奚什盧的,也改姓盧。

5、春秋時代的廬子國,有人以廬為姓,後則改為盧。

【郡望】

1、范陽郡:三國魏時改涿郡置郡,治所在涿縣(今河北涿縣)。西晉改為國,北魏復改為郡。

2、河南郡: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,治所在雒陽(今河南洛陽市東北)。

3、河間郡:漢高帝始置郡,治所在樂城(今河北獻縣東南)。

【堂號】

專經堂:東漢盧植,少年時和鄭玄一塊兒拜馬融為師。馬融在講壇上設絳紗帳,帳後設女樂,在帳前講書。盧植只專心聽講,幾年從沒看女樂一眼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盧照鄰

盧照鄰(公元632年∼695年),字升之,號幽憂子,幽州范陽(屬今河北涿縣)人,唐朝詩人,他與王勃、楊炯和駱賓王一起被稱為「初唐四傑」。

盧照鄰年少時,跟從曹憲、王義方學習小學及經史,博學能文。屢獲賞識而得到提升,一直官至都尉。但他患了「風疾」,因此不得不退職。有一段時間,他住在孫思邈的住宅裡,因重病,他嗟歎每個人遭遇的不同,人的壽命竟如此的懸殊。於是他問孫思邈:「名醫治病,其道理何在呢?」孫思邈回答說:「我聽說善於論天的人,必定由這個人的本質而定;善於談論人的人,一定要以天的道理為依據。天有四時的變化,五行的運轉,寒暑交替。它運轉時,和而為雨,怒而為風,凝而為霜雪,張而為虹霓。這是天地的規律。人有四肢和五臟,一醒一睡,呼吸吐納,循環往復。流而為榮衛,彰而為氣色,發而為音聲。這是人體的規律。陽用其精,陰用其形,這是天和人相同的地方。等到失去這種正常現象,蒸則生熱,否則生寒,結而為疣贅,陷而為癰疽,奔而為喘乏,竭而為焦枯。病情呈現在表面,病變卻在形體內。這種道理同樣可推及到天地,也是這樣的。所以五緯盈縮,星辰失度,日月錯行,彗孛流飛,這是天地的危病。寒暑不時,此天地之蒸否也。石立土踴,此天地之疣贅也。山崩地陷,此天地之癰疽也。奔風暴雨,此天地之喘乏也。雨澤不時,川源涸竭,此天地之焦枯也。良醫治病,用藥石疏導,救人時才用針劑;聖人用道德來調和,用政事來輔助。所以,故身體有可治癒之疾,天地有可消之災。」後來他的病越來越嚴重,雙腳萎縮,一隻手也殘廢了。

盧照鄰擅長詩歌駢文,以歌行體為佳,意境清迥,明代胡震亨說「領韻疏拔,時有一往任筆,不拘整對之意」(《唐音癸簽》)。作品有《盧升之集》七卷和《幽憂子集》七卷,《全唐詩》收其詩二卷,傅璇琮著有《盧照鄰楊炯簡譜》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