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40-4):霍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霍(ㄏㄨㄛˋ)

【歷史來源】

出自於姬姓。周文王第六子,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叔處,是武王的同母兄弟。武王臨朝執政後,封叔處於霍(今山西省霍縣南),建立了霍國,人稱霍叔。周武王滅商後,既想讓商代的貴族得到安居,但又提防他們叛亂,就將商代的一部分貴族遷居到山東、山西一帶,並封自己的親族到那裡,以便監督,霍叔就負有這種責任。當霍叔、管叔、蔡叔共同負責監督之責,被稱為「三監」。到周成王時,霍叔隨同管叔和蔡叔勾結武庚叛亂,失敗後被廢為庶人,由他的兒子繼任霍君。霍國於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滅掉。霍君的後人遂以原國名為姓,稱霍姓。

【郡望】

1、太原郡:秦莊襄王四年(西元前246年)置郡。相當於現在山西省太原市一帶。

2、河東郡:秦時置郡。相當於現在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。

3、蜀郡:秦國滅古蜀國後,置蜀郡。相當於現在四川省成都及溫江地區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霍去病

霍去病(西元前140→前117年),西漢河東郡平陽縣(今山西臨汾西南)人。是衛青外甥,他在衛青的軍隊中任職,因衛氏家族得寵,而漢武帝愛屋及烏,所以年紀輕輕就做了保衛皇帝安全的侍中官。

霍去病少言寡語,守信不洩密,敢直言,豪氣干雲。有回漢武帝嘗試要教他吳(吳起)、孫(孫武)兵法,霍去病對曰:「顧方略何如耳,不至學古兵法。」(只看戰略如何罷了,不必去學古人的兵法。)因他喜讀兵書,又有一身武藝,很快在抵抗匈奴入侵中嶄露頭角。頭一回跟著衛青分五路兵馬去抗擊匈奴,霍去病只帶領八百名騎兵隨行出征。他帶兵靈活機動,成功的突襲敵營,戰績居全軍之冠。漢武帝論功行賞,封霍去病為冠軍侯,這時霍去病才十八歲。

公元前121年,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,率軍一萬多人,從隴西出發,去奪取河西走廊。他們在燕支山一帶轉戰六天,殲滅了匈奴人建立的一些小王國,接著跨越燕支山深入匈奴腹地一千多里,殺死了匈奴的屬國折蘭王和盧侯王及其兵將八千多人,生擒了渾邪王的王子和許多官吏。

同年夏天,霍去病和合騎侯公孫敖配合作戰,公孫敖因在沙漠中迷路,沒能和霍去病會合,霍去病孤軍深入,直搗敵人要害,結果他又消滅了匈奴兵三萬多人。《西河舊事》載當時的匈奴人唱道:「失我祁連山,使我六畜不蕃息,失我燕支山,使我婦女無顏色」。如此一來,匈奴因屢次受挫而發生內鬨,其最大的屬國渾邪和休屠準備向漢朝投降。

此時,霍去病不顧個人安危,當機立斷地來到渾邪王的大營,說服了渾邪王,下令斬殺了想要逃走的八千多人,並叫渾邪王獨自趕到漢武帝的行營去朝見。這次受降雖不是戰爭,但比戰爭還凶險艱難,霍去病出色地完成了任務,使匈奴的實力大為削弱。

公元前119年,衛青、霍去病各領兵五萬人,又一次奉命出征匈奴。他大膽使用投降過來的匈奴人,把他們當作先鋒,向北推進了兩千多里,越過難侯山,渡過弓盧河,打敗了匈奴的左賢王,奪得敵人的糧草。經過激戰,俘獲匈奴屯頭王、韓王以及將軍、都尉、相國等八十三人,殲滅匈奴兵七萬多人。兩次河西戰役之後,漢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區。使得通往西域的道路暢通無阻。後來他還平息了匈奴降軍的騷亂,匈奴從此退到了漠北一帶。

據傳,霍去病在河西立下大功,漢武帝特地派人從京城載了美酒慰勞他,但霍去病沒有獨自享用,命人把酒倒入軍營所在的山泉中,讓全體將士都得以享用,頓時酒香瀰漫整個山谷,歡聲雷動。後來,此泉就稱為酒泉,當地也以「酒泉」命名。

漢武帝看到霍去病立了這樣大功勞,為了獎勵他,指派了許多工匠,特地為他修建了一所比較寬敞豪華的住宅。住宅落成後,漢武帝讓霍去病先去看看,是否滿意,霍去病向漢武帝報告說:「匈奴不滅,無以家為也!」這一句為國忘家的豪言壯語,流傳下來,成了千古名言。

霍去病從軍只有六年,二十四歲時就病逝了。霍去病死後,漢武帝十分悲痛,給霍去病舉行了隆重葬禮,下令邊界上五個投降成為屬國的軍士們,穿上黑甲,護送霍去病的靈柩,從長安到茂陵墓地安葬。還為他修建了一座仿照祁連山模樣的墳墓,墓前豎有石人馬。給他命名謚號,把「勇武」與「擴地」兩個原則加以合併,稱他為「景桓侯」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