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
蔡(ㄘㄞˋ)。
【歷史來源】
1、出自於姞姓,為黃帝支裔。根據《國語•晉語四》資料記載,「黃帝二十五宗,得姓者十四人,為十二姓,姬、酉、祁、己、滕、任、荀、葴、僖、姞、儇、依是也。」而再根據《潛夫論•志氏姓》所載,「姞氏封於燕……姞氏之別有闞、嚴、蔡、光、魯、雍、斷、須密氏。」古時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。
2、出自於姬姓。根據《姓氏考略》、《華亭蔡氏新譜序》、《元和姓纂》、《通志•氏族略•以國為氏》等資料記載,周滅商後,封文王第5子叔度於蔡,讓他與管叔、霍叔一起監管殷得遺民,稱為「三監」。武王死後,由於周成王年紀太小,周公旦(武王的弟弟,又稱周公)因此臨朝攝政。管叔、蔡叔、霍叔等嫉妒周公攝政,便聯合起來武庚反叛,周公討伐武庚,事後處死管叔,並將蔡叔放逐。後來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兒子胡於蔡,稱蔡仲。春秋時,因受楚的逼迫,多次遷移。蔡平侯時遷新蔡(今屬河南省),稱上蔡;昭侯遷州來(今安省徽鳳),稱為下蔡。蔡國傳23代,歷24君,立國600多年,西曆前447年被楚國攻滅,子孫散居楚(今屬湖北省)、秦(今屬陝西省)、晉(今屬山西省)、齊(今屬山東省)等各國,以國為姓氏,稱蔡氏。
3、少數民族改姓而來。女真族烏林答氏、滿族蔡佳氏改漢姓為蔡姓。
【郡望】
1、濟陽郡:晉惠帝時分陳留郡置郡,治所在今山東省濟陽。約相當今河南省蘭考東境、山東省東明南境。晉室南渡後廢。
2、汝南郡:治所相當於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。
【堂號】
1、九峰堂:宋朝蔡仲默,少年時跟朱熹學習。才30歲就放棄科舉,專攻理學。隱居在九峰,人們稱他「九峰先生」。
2、龍亭堂:東漢蔡倫,發明造紙術,封「龍亭侯」。
【歷史人物】
蔡琰,字文姬,東漢三國時期陳留圉人也,父親蔡邕。蔡琰博學有才辯,又妙於音律。嫁給河東世族之子衛仲道。後來,夫亡無子,就回到娘家。興平中,朝中發生董卓餘黨李郭之亂,文姬被亂軍所虜,做了南匈奴左賢王的閼氏,在匈奴整整生活了十二年,並生有二子。
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,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,派遣使者持金璧贖回了文姬,並安排她嫁給田校尉董祀。 後來,董祀犯法當死,文姬去向曹操求情。當時,公卿名士及遠方的使驛滿堂,曹操對賓客們說:「蔡伯喈女在外,現在請諸君見見她。」等文姬進來,她蓬首徒行,叩頭請罪,音辭清辯,旨甚酸哀,眾人為之改容。曹操說:「誠實相矜,然而文狀已去,怎麼辦?」文姬說:「您的馬廄有馬萬匹,虎士成林,何惜疾足一騎,而不濟垂死之命乎?」曹操感其言,收回成命,赦免了董祀。當時很寒冷,曹操賜給她頭巾和鞋襪。
曹操曾問她,聽說她家藏書很多,不知還記不記得。文姬說,亡父曾賜書四千多卷,因流離塗炭,幾乎沒有剩下的。現在她能誦憶的有四百多篇。曹操要派十個人幫她抄寫。文姬回應他說,妾聞男女之別,禮不親授。請給我紙筆,一定抄錄下來。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,文無遺誤,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。
文姬的音樂天賦自小過人,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,隔著牆壁聽出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。其父驚訝之餘,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,居然又被她指出。她在胡地時,作胡笳十八拍之曲,流入國中,哀傷憂怨。
在書法方面,《古今傳授筆法》曰:「蔡邕得筆法於神人,傳女文姬。」《法書要錄》亦曰:「邕女琰甚賢明,亦工書。」《黃山谷集》云:「蔡琰《胡笳》引自《書》十八章,極可觀。」
文姬後來看透了世事,與董祀一起隱居在山林。
相關文章
- 《百家姓》(39-2):夏 (2010年4月12日)
- 《百家姓》(39-1):高 (2010年4月10日)
- 《百家姓》(38-4):駱 (2010年4月8日)
- 《百家姓》(38-3):邱 (2010年4月6日)
- 《百家姓》(38-2):徐 (2010年4月4日)
- 《百家姓》(38-1):鐘 (2010年4月2日)
- 《百家姓》(37-4):刁 (2010年3月31日)
- 《百家姓》(37-3):林 (2010年3月29日)
- 《百家姓》(37-2):盛 (2010年3月27日)
- 《百家姓》(37-1):梅 (2010年3月25日)
- 《百家姓》(36-4):郭 (2010年3月23日)
- 《百家姓》(36-3):顏 (2010年3月21日)
- 《百家姓》(36-2):童 (2010年3月19日)
- 《百家姓》(36-1):江 (2010年3月17日)
- 《百家姓》(35-4):危 (2010年3月15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