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41-1):虞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虞(ㄩˊ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於媯姓。舜帝有一個稱號叫有虞氏,所以舜帝又被稱作虞舜。虞舜就是虞氏的始祖。由於大禹治水有功,於是舜帝將帝位禪讓給大禹,大禹於是就把舜帝的兒子封在虞這個地方,並且建立了虞國,他的子孫於是就將虞作為自己的姓,稱為虞姓。

2、出自於姬姓。西周初,武王執政以後封仲雍的庶孫於虞,建立了虞國。春秋時期被晉國消滅,虞國的人民於是以國為姓,是為虞姓。

【郡望】

1、濟陽郡:晉惠帝的時候將陳留郡的一部分劃出來,設置了濟陽郡。在今天的河南省蘭考縣一帶。

2、會稽郡:秦朝的時候設置。在今天的江蘇省東南部以及浙江省活上西部一帶。治所在吳縣,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蘇州市。

3、陳留郡:秦代設置陳留縣,漢代改設陳留郡。在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地區。

【堂號】

五絕堂 源自唐太宗曾經誇讚虞世南:「德行絕好,忠直絕好,博學絕好,文詞絕好,書翰絕好。」一時傳為美談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虞世南

虞世南,字伯施,生於南朝陳武帝二年(公元558年)。卒於唐太宗貞觀十二年(公元638年),享年81歲。越州余姚(今浙江)人。他與歐陽詢、褚遂良、薛稷合稱「初唐四大家」。

虞世南為人溫良恭儉、沉靜寡慾,對於朝政則又剛正不阿、勇於進諫,可謂是碩儒兼諍臣,深得唐太宗器重。唐太宗稱讚虞世南有五絕即「一曰忠讜、正直, 二曰友悌,三曰博文,四曰詞藻,五曰書翰」,因此虞世南被稱為「五絕書家」。唐太宗這段「五絕讚賞」刻畫出一位對上忠直、對下友愛、溫文儒雅的謙謙君子。

他在陳、隋二代都做過官,入唐時已上年紀,唐太宗讓他當了「參軍」。貞觀七年封為永興縣子,又一年進封為縣公,故後人也稱虞永興。

虞世南幼年學書於王羲之七世孫、著名書法家僧智永,受其親傳,妙得「二王」筆法。相傳唐太宗臨右軍書法,寫到「戩」字時,虛其「戈」,令世南補之,然後拿給魏徵看。魏徵說,聖上之書惟「戈法」逼真。所謂戈法,就是虞世南研究「二王」書法所領悟到的一種獨特筆法。

書如其人,虞世南的書法也體現出「君子書法」平實穩健、內斂而不露鋒芒的風格。他的書法,筆勢圓融遒勁,外柔而內剛。論者以為如裙帶飄揚,而束身矩步,有不可犯之色,稱得起接魏晉之緒,啟盛唐之作。他的楷書筆圓體方,外柔內剛,無雕飾氣。

虞世南的作品流傳下來的並不多,「孔子廟堂碑」是較有名的一件,而單這一件作品,就足已使虞世南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屹立不搖,宋朝書法家黃庭堅就曾如此稱讚:「虞書廟堂貞觀刻,千兩黃金那購得」。

「孔子廟堂碑」整幅作品恬淡寬和,散發出超脫塵世的靜穆氣息。其用筆含蓄樸素,樸素卻無一絲呆滯;結體平實端莊,平實端莊之中處處可見從容不迫、合宜而不縱意的舒展。每一筆的筆姿似乎皆出於靜如止水的心態,然筆筆心氣相應,帶出每個字最完美的形態。從作品中我們彷彿看到一位涵養豐厚的醇儒,在臻至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後而順乎自然大道。

相較於顏真卿、柳公權、歐陽詢、褚遂良,虞世南不強調激烈的提按頓挫的書法,在視覺上沒有強烈的形式感,也許因為如此,今日學虞書者並不多見。所謂「君子藏器」,虞書之可貴即在含蓄自持的謙沖之氣,需要吾人更純靜的心神始能與之遇合。

虞世南作書不擇紙筆,卻很注意坐立姿勢和運腕方法。他認為,只要姿勢正確,手腕輕虛,即使是粗紙,禿筆,信手拈來也能揮灑自如,別出新意。

相傳有一次,唐太宗把虞世南召來說:「朕近日來,已命人將大明宮的巨幅屏風裝飾一新。你才思敏捷,書法精妙,快把一百零五名烈女的小傳用工楷寫在屏風 之上。」唐太宗邊說邊拿出稿本,把這些烈女的主要事跡一一介紹給虞世南聽。虞世南聽完聖意,來到大明宮,憑著自己驚人的記憶力,一邊揮毫,一邊構思,在屏風上寫了起來。為了保持臉部與屏面平行,虞世南忽而墊凳而上,忽而又棄凳蹲下,筆法純熟,姿態穩健。只花了一晝夜的功夫便完成了任務。虞世南寫畢屏風,猶無倦意,細心校閱,竟一字不誤,一筆未改!

他的傳世書跡刻石,楷書有《孔子廟堂碑》;行書有《汝南公主墓誌銘》可與《蘭亭序》媲美。

虞摶

明朝義烏(今浙江省義烏縣)人,字天民,自號花溪恆德老人。因母病而致力攻讀醫學,精於脈理,能診斷生死。著有《醫學正傳》、《蒼生司命》等書。

據記載,有一婦人,因多食青梅得痰飲病,日間胸膈中痛如刀割,到了晚上,胸中痛止而膝頭大痛,這是痰飲隨氣升降的緣故。一般醫者當作胃寒而久治不愈。再找虞摶診六脈洪數而滑,作痰治,開始大吐,半日裡就吐頑痰約一小桶,其痛始脫,後以薄粥調理就痊癒了。

虞摶又治過一人,此人遍身出疹塊子如腫毒,即痰也,以二陳湯加白芥子、姜炒黃連,服數劑後,疹塊子就消了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