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40-1):樊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樊(ㄈㄢˊ)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於姬姓,是周文王的後代,其始祖為樊仲山甫,史稱姬姓樊氏。根據《通志•氏族略•以邑為氏》記載,周文王的兒子虞仲有孫名仲山甫,他同召伯虎、申伯、南仲、尹吉甫等大臣一起,輔佐周宣王南征北戰,使周人統治的疆域擴大,號稱「宣王中興」。由於仲山甫功勳卓著,宣王封他為樊(今河南濟源縣東)侯,他的子孫即以樊為姓,樊氏。

2、出自於子姓。根據《左傳》所載,商湯的後裔子孫,在商中期以後,形成了陶、施、樊、繁、錡、幾和終葵七大族,其中有樊姓,子孫一直沿襲下來。商朝滅亡之後,周武王把商的遺民七族,劃歸齊國管轄,故戰國前後,樊姓多在齊、魯一帶。孔子的弟子樊遲,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後人。

3、是西南少數民族姓氏。東漢時,巴郡、南郡蠻夷本有五姓:巴氏、樊氏、莘氏、相氏、鄭氏,皆出於武落鐘離山(今湖北省長陽西北)。

【郡望】

1、上黨郡:戰國時韓國設置,秦滅韓後沿用,其地相當於今山西省沁水以東地區。
2、南陽郡:戰國時秦國初置,其地在今河南省南陽一帶。

【堂號】

1、上黨堂、南陽堂。

2、自立堂號:崇德堂、文魁堂、鑒真堂、三陽堂、忠烈堂、檻真堂、聽命堂等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樊噲

樊噲(西元前242–189年)為楚漢相爭時期的風雲人物。他與劉邦皆出生於沛縣(今江蘇省沛縣),早年以屠宰狗為業。之後劉邦起義反抗秦朝,他加入劉邦陣營,立下諸多戰功,並在鴻門宴時善盡護主(劉邦)之責。

他是西漢開國元勳、大將軍、左丞相。後被封為「舞陽侯」,死後謚號為「武侯」。

雖然劉邦建國號為漢後,因接受蕭何的建議而封韓信為大將軍,此事曾造成樊噲的不滿抗議,抗議此事論罪當處斬;但由於其功勳剽悍,以及與劉邦從起義跟隨至今,故以「冊封為大喜之日」為理由,饒恕樊噲的抗議罪過而免除一死。

樊噲出身寒微,曾與劉邦一起隱於芒碭山澤間(今河南永城東北)。與蕭何、曹參共同推戴劉邦起兵反秦。待劉邦做了沛公,便讓樊噲做了他的隨從副官。他跟隨劉邦四處征戰,表現英勇,常立戰功。被賜爵為卿。
  
項羽入關後,駐軍於戲(今陝西臨潼東北新豐鎮東南戲水西岸)西,欲擊滅劉邦軍。樊噲早在劉邦人咸陽後,就力勸劉邦還軍霸上(今西安東南),勿貪秦宮奢麗的享受。

待項羽兵臨城下,劉邦自度勢單力薄,乃與張良率一百多隨從赴鴻門謝罪,樊噲隨往。項羽在鴻門設宴,酒酣之時,亞父范增預謀殺害劉邦,授意項莊拔劍在席上獻舞,想趁機刺殺劉邦。此時,席間只有劉邦和張良在坐,張良在帳外把行刺之事告訴了樊噲。

樊噲持劍盾闖入項羽營帳,用盾撞倒拿著戟的士兵。進入帳後,「西向立,凝視項羽,目眥盡裂,頭髮上指。」 項羽握劍坐直身子問:「此人是誰?」張良說:「他是沛公的參乘樊噲。」項羽欣賞道:「是位壯士。」於是賜酒一杯和一條豬腿。樊噲把酒一飲而盡,拔劍切肉而食。片刻就把肉吃光了。項羽問:「樊將軍還能再喝嗎?」樊噲面斥項羽道:「臣死且不辭,豈特卮酒乎!且沛公先入定咸陽,暴師霸上,以待大王。大王今日至,聽小人之言,與沛公有隙,臣恐天下解,心疑大王也。」(《史記•樊酈滕灌列傳》)項羽沉默不語。這時劉邦藉故去廁所,把樊噲召了去,出了營帳,劉邦獨騎一匹馬, 樊噲等四人步行護駕,從山下小路偷偷回到了霸上營中。而讓張良向項羽謝罪。項羽因為已經順心遂意,也就沒有誅殺劉邦的念頭了。當時,如果沒有樊噲闖帳譴責項羽,劉邦幾乎失敗。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后,賜樊噲為列侯,號武侯,升為郎中,隨漢王劉邦入漢中。

這就是「鴻門宴」樊噲護主的始末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