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39-2):夏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夏(ㄒ一ㄚˋ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於姒姓。相傳帝堯時,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裡吃了薏苡而生禹,所以帝堯便賜禹以姒為姓。後來,禹治理了水患,指導百姓興修溝渠,發展農業,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,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。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,舜封他於夏(今河南登封縣東),後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。夏禹死後,其子啟繼位,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-夏朝。夏立國400多年,共傳14代,17王。後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,夏王族便以國為氏,稱為夏氏。

2、出自於姒姓。西曆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,夏禹的後裔東樓公受封於杞(今河南省杞縣),為杞侯。至簡公時,被楚國所滅。簡公之弟佗(本媯姓)出奔魯國,魯悼公因其為夏禹的後裔,給予采地為侯,稱為夏侯(複姓),其後裔以夏為姓,稱夏氏。

3、出自於媯姓。西周初年,武王追封帝舜之後媯滿於陳,建立陳國,建都宛丘,以奉帝舜之宗祀。史稱胡公滿、陳胡公。春秋時,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,有庶子名子西,字子夏。其孫征舒以王父(祖父)之字為氏,稱為夏征舒,其後遂有夏氏。

4、改賜姓或其他。台灣土著哈也灣氏改姓夏;明時元人齊嚕台被賜名夏貴;土家、蒙古、回、滿等族有夏姓。

【郡望】

1、會稽郡:秦始皇二十五年(西曆前222年)於吳、越地置郡,治所在吳縣(今江蘇蘇州市)。西漢時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,茅山以東,浙江省大部分(僅天目山、淳安縣以西小部分地區除外)及福建全省。此支夏氏,為西晉高士夏統之族所在。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後代有名人,載入史籍。如秦代夏無且,是秦始皇的侍醫;西漢陰城內史夏寬,東漢夏馥,字子治,與張儉、范滂齊名,泰山都尉、學者夏恭、晉代孝子夏統,皆系會稽郡夏氏家族傑出人物。[據考因大禹葬會稽郡(今浙江紹興)禹陵,少康中興後,派庶子無餘到禹陵,奉守禹祀。後人為紀念先祖,遂以「會稽」為郡望。

2、譙郡:東漢建安末年從沛郡分一部分設置譙郡,治所在譙縣(今安徽省亳縣)。

3、高陽郡:東漢桓帝置郡,治所在高陽(今河北高陽縣東)。晉泰始初置高陽國,治所在博陸(今河北蠡縣南)。北魏改為郡,移治高陽。

4、魯郡: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,治所在魯縣(今山東曲阜)。[據考此郡主要為夏侯氏郡望。

【堂號】

1、會稽堂:據考因大禹葬會稽郡(今浙江紹興)禹陵,少康中興後,派庶子無餘到禹陵,奉守禹祀。後人為紀念先祖,遂以「會稽」為堂號,這是夏姓人使用最廣泛的堂號,參見郡望[江西省德安縣夏衛兵] 。

2、平水堂:夏禹治水13年於外,三過家門而不入,水患終於被治平,舜把帝位讓給了他。

3、秘書堂:秘書堂夏氏始祖,派名光庭,諱遠,號三斗,唐肅宗上元間(公元760-761年)舉進士第授秘書郎。後人為紀念先祖,遂以始祖官職為堂名,稱「秘書堂」。夏光庭(夏遠)九世孫即為北宋江州德安(今屬江西)人參知政事夏竦。

4、正德堂:明正德年間(公元1506-1521),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為明武宗皇后,夏儒成為國丈,被明武宗封為慶陰伯。後人為紀念先祖,遂以明武宗年號「正德」為堂名,稱「正德堂」。興化夏氏家族即以「正德堂」為本族徽號。

5、遺愛堂:出自唐人夏魯奇忠貞守節,以死報國之事。前人事跡,激勵後人,代代相仿,萬年永垂。

6、餘慶堂:可能是分堂號,出自《易經》中的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」[據浙江海寧夏家兜的夏亞明]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夏竦

夏竦(公元985年-1051年),字子喬,德安(今江西德安)人。北宋名臣。

養父夏承皓無子,一日撿到一男嬰,「錦繃文褓,插金釵二支」,即是夏竦,後承皓與契丹人戰死。夏竦以父蔭為潤州丹陽縣主簿。「性明敏,好學,自經史、百家、陰陽、律歷,外至佛老之書,無不通曉,為文章,典雅藻麗」,景德四年(公元1007年)中賢良方正科,授光祿丞,通判台州。至參知認事。

夏竦為官剛正不阿,真宗時為襄州知州,值歲大饑,曾開倉救濟百姓,得二萬斛,救活無數,頗得百姓信任。仁宗時,任洪州知縣,勒令巫覡1900餘家還農,並毀其淫祠。曾任陝西經略使,「治軍尤嚴,敢誅殺」,明道二年(公元1033年)罷知襄州,歷知黃、鄧、壽、安、洪、穎、青等州。

康定二年(公元1041年),拜奉寧軍節度使,在好水川之戰中被西夏打的大敗,被貶職。慶歷七年(公元1047年)為宰相,御史言:「大臣和則政事修,竦前在關中,與執中論議不合,不可使共事。」不久改樞密吏,封英國公。

夏竦能詞,有「山勢蜂腰斷,溪流燕尾分」二句,宰相李沆賞其詩,後得寵於真宗,被稱為「桂冠詞人」。喜食石鐘乳粥,睡覺時遍體寒冷,猶如死人。皇佑三年(公元1051年)卒,享年六十七歲,贈太師、中書令。謚號文莊。有《文莊集》三十六卷、《古文四聲韻》五卷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