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
紀(ㄐㄧˋ)。
【歷史來源】
1、出自於姜姓。據《元和姓纂》、《通志.氏族略-以國為氏》所載,西周初年,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,封炎帝的一個後代於紀(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南),建立了紀國,春秋時,紀國被齊國所滅,紀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,世代相傳姓紀。
2、上古有紀族,伏羲氏之臣有紀侗,即其族。舜未為帝時,有師名紀後,也是古紀族後人。
【郡望】
1、天水郡:天水古稱秦州。漢武帝元鼎三年(西曆前114),漢設隴西郡、北地郡置天水郡。《水經注》載:「上邽北城中有湖水,有白龍出是湖,風雨隨之。故漢武帝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」。《秦州志》記載:「城前有湖,冬夏無增減,天水取名由此湖也」。
2、高陽郡:東漢桓帝置郡,治所在高陽(今河北高陽縣東),後廢。晉泰始初置高陽國,治所在博陸(今河北省蠡縣南),相當今河北保定市、清苑、高陽、博野、蠡縣等地。北魏改為郡,還治高陽。隋開皇以後廢。
3、平陽郡:漢置平陽郡,治所現在山西省臨汾市。
【堂號】
高陽堂:原是黃帝孫子顓頊的名字(黃帝→昌意→高陽),漢朝時設有兩個高陽縣,一屬幽州涿郡,二屬徐州琅邪郡。晉武帝泰始元(西曆265年)立高陽為郡國,管轄地區在河北省高陽縣一帶。
【歷史人物】
紀昀,字曉嵐,一字春帆,晚號石雲,謚號文達;生於清雍正二年,卒於清嘉慶十年(公元1724–1805年);直隸(今河北省滄州市滄縣)崔爾莊人;是活躍在清朝乾隆、嘉慶盛世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、編纂家、評論家和詩人,並曾以其非凡的文才、學識與成就,被譽為「一代文宗」。
紀曉嵐以才名世,號稱「河間才子」。一生中最突出的功績,是領修了《四庫全書》。紀曉嵐以其卓越的學識與非凡的才華聞名朝野;在民間更因他廉政愛民、才學出眾,特別是因他性喜詼諧、機智過人,而流傳了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和趣聞軼事。
乾隆十九年甲戌科殿試已畢,還未「傳臚」,(那是科舉時代,殿試後的宣制唱名。)紀曉嵐就先在富陽董文恪公家中作客,邂逅了一位精於拆字的士子。紀寫了一個「墨」字,問這次殿試之成敗。
士子說:「狀元已無望,但墨中的裡字,拆開為二甲,下面有四點,君所中的應該是二甲四名,而且必選庶常,而入翰林。因為四點為庶字之腳也。士為吉字之頭。乃庶吉士之兆。」發榜之後,紀曉嵐果然中了二甲第四名,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。此後紀曉嵐一帆風順。
但到了乾隆三十二年,紀氏因鹽運使盧見曾貪污案,走漏消息,高宗大怒,下令將他革職羈押,看情況是凶多吉少。那時負責看守紀氏的軍官中有個姓董的,善於拆字。
紀氏寫了一個「董」字,請他一拆。董君看了一會兒就說:「先生的罪名,將充軍邊疆。」因「董」字裡含有「千」萬「裡」之象。紀氏又寫了一個「名」字請拆。董君說:『「名」字之下為「口」字,上半部為「外」字偏旁,是口外也,(俗稱長城之外為口外)日在西為「夕」,地點恐在西域。』紀氏又問將來能否赦歸?
董君說:『「名」字有點像「君」字,又像「召」字,所以將來必可賜環。』(充軍遠方之罪官,獲赦召還稱賜環。)紀氏又問:「何年何月可召還?」董君說:『「口」為「四」字的外圍,其中缺少二筆,大約不滿四年,今為戊子,四年將為辛卯,「夕」字為卯字偏旁,相也符合。』
不久,聖旨果然下來,把紀曉嵐充軍烏魯木齊(新疆迪化的音譯),後來終在辛卯年六月赦回。
相關文章
- 《百家姓》(31-1):熊 (2010年2月5日)
- 《百家姓》(30-4):龐 (2010年2月3日)
- 《百家姓》(30-3):茅 (2010年2月1日)
- 《百家姓》(30-2):宋 (2010年1月30日)
- 《百家姓》(30-1):談 (2010年1月28日)
- 《百家姓》(29-4):戴 (2010年1月26日)
- 《百家姓》(29-3):成 (2010年1月24日)
- 《百家姓》(29-2):伏 (2010年1月22日)
- 《百家姓》(29-1):計 (2010年1月20日)
- 《百家姓》(28-4):臧 (2010年1月18日)
- 《百家姓》(28-3):明 (2010年1月16日)
- 《百家姓》(28-2):貝 (2010年1月14日)
- 《百家姓》(28-1):米 (2010年1月12日)
- 《百家姓》(27-4):狄 (2010年1月10日)
- 《百家姓》(27-3):禹 (2010年1月8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