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28-4):臧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臧(ㄗㄤ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以邑名為氏。春秋時魯國國君魯孝公的兒子名彄(ㄎㄡ),字子臧,被封在臧地(在今山東省境內郯城西南),建立臧國。於是他的子孫便以臧為姓。
2、另外則是春秋時魯惠公之子名欣,字臧,其子孫以其字作為自己的姓氏,亦稱為臧氏。是「臧」姓出自魯國公族後代,而魯國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長子伯禽的封地,因此,兩支「臧」姓起源於周朝王室之姓,姬姓。

【郡望】

東海郡:秦代設置,漢代沿用。秦漢東海郡治郯(今山東省郯城北一帶),秦漢之際曾稱郯郡(漢現今山東省鄭城縣)。東晉僑置於海虞縣(今江蘇省常熟)北境,旋移京口(今鎮江)。隋唐以海州為東海郡,治朐山(今江蘇省連雲港西南海州鎮)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臧宮

臧宮,字君翁,東漢初穎川郟縣(今年屬河南)人。少為縣亭長、游徼。新莽末年,臧宮率賓客入下江兵中,為校尉,因跟隨光武帝劉秀征戰,諸將領多稱臧宮驍勇。劉秀稱帝后,臧宮為騎都尉,擊破更始殘部,平定江夏等地。光武帝觀察臧宮勤力少言,為人謹信質樸,因此非常重用他。

匈奴汗國一連幾年大旱,千里寸草不生,大批人畜死亡,國力大衰。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(西元46年),南匈奴地區爆發的疫病更加嚴重,由於連續數年的乾旱和蝗災,其政權內部也出現不安定。面對如此形勢,單于害怕東漢乘其疫病肆虐之際發兵進攻,立刻派使者到漁陽請求和親。此時,光武帝見到匈奴饑疫嚴重,也想乘此機會向匈奴發動進攻。光武帝就與臧宮商量,臧宮認為只要帶五千騎兵就可以把匈奴滅掉,但漢光武帝難以下決心。

建武二十七年(西元51年),匈奴境內疫病仍未轉好,臧宮就與楊虛侯馬武兩人上書請求光武帝發大軍圍剿匈奴,並請高句麗、烏桓、鮮卑等少數民族從左邊向匈奴進擊,羌胡則從右邊策應。然而光武帝最後還是沒有答應出兵,因為他認為傳來的有關匈奴消息可能不是最準確的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