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29-2):伏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伏(ㄈㄨˊ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於風姓,世上古太昊年間伏羲氏的後裔。伏羲氏苗裔,有的用「伏」作為自己的姓氏,成伏姓。伏姓也是宓姓,所以在古代伏、宓兩姓通用。
2、賜為伏姓。北周時,有個人名叫侯植,武藝絕倫,跟隨魏孝武帝西遷,甚得寵幸,便賜姓為侯伏氏。後來侯伏氏幫孝文帝大破沙苑,又被受賜姓為賀屯氏,因此侯植的後人形成侯伏氏和賀屯氏。孝文帝建都洛陽後,侯伏氏與賀屯氏皆改為伏姓。

【郡望】

1、太原郡:秦莊襄王四年(西元前246年)初置。相當於今山西省五台山以南、霍山以北的地區。
2、高陽郡:本是戰國時高陽邑。北魏置青州高陽郡,在河北省高陽縣一帶。
3、平昌郡:南朝的宋代將頓邱郡改為徐州平昌郡,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中部,治所在頓邱。平昌安丘(今山西省安丘縣西南)。

【堂號】

1、鳴琴堂:春秋的時候,孔子的弟子伏不齊為單父宰。不齊是一個很仁愛的人,而且他很有才智,他每天只彈琴作樂,看來不像他的同學巫子期治單父表現得勤勞。但是單父仍然被他治理得很好。人們誇獎他是「鳴琴而治」,所以叫作「鳴琴堂」,孔子誇獎他有「王佐之才」。
2、藏授堂:伏勝,春秋時博士,歷史上稱之為「伏生」。秦始皇焚書坑儒時,伏生把《尚書》藏在牆壁裡。到了漢高祖滅了秦以後,伏生扒開牆頭,見書發霉損壞了一些,還剩21卷。伏生便在齊、魯一帶聚徒講授。漢文帝時,他已90 多歲了,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錯跟伏生學《尚書》,由伏生的女兒口授, 錯記錄下來。就是今文《尚書》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伏羲

伏羲是上古時期的一位皇帝。相傳在遠古時北方天庭有一華胥國,國君的女兒名叫諸英。諸英二十四歲那年,獨自出遊於郊野,忽見水潭邊有一個大腳印,她天真的踏入腳印中,頓時祥光四起,彩虹環繞在她身上,許久方散。回家後諸英就有了身孕,十六個月生下一個男孩,取名伏羲;三個月後又生下女孩,取名女媧。

伏羲天生就很有智慧,敦厚沉默,常獨自靜觀天地萬物,教導人民其中的道理。人民覺得他和日月同輝,就稱呼他為「太昊」。伏羲十四歲那年被人民推薦為主。伏羲非常愛惜人民,他見蜘蛛結網捕蟲,就發明網罟教人捕魚,還耐心的教人民牧養六畜,並教人民以火煮熟食物後才食用。人民在這樣仁德的君主教化下,過著安靜舒泰,風調雨順的生活。

關於扇子的由來有一傳說,唐代的《獨異志》中記載:「宇宙初開時,天下只有伏羲和女媧二人。他們來到崑崙山上,燃草向上天祈禱:『如果我們可以結為夫妻,那麼燃燒的煙合在一起;如果不可以,那麼煙四散。』結果所有的煙都合在一起,於是女媧『結草為扇,以障其面』,與伏羲結為夫婦。」最早的扇子是用草編織的,具有遮蔽的功用,所以後世將此就稱扇為「羲扇」。

伏羲為替天下人謀福走遍了神州,就在他領著倉頡、昊英、昆吾等來到孟沽之津時,只見水中躍出一隻麒麟,背負一物,這時那麒麟立即跳上岸來,然後站立不動了,當伏羲走近一看,麒麟背上有一圖,圖上共畫有55個點,皆含陰陽之數,這就是今天的河圖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