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31-1):熊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熊(ㄒㄩㄥˊ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於黃帝后裔。根據《世本》、《古今姓氏書辨證》及《元和姓纂》等所記載,黃帝七世孫有季連,為羋姓,後裔有鬻熊者,乃周文王之師,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。

2、出自於黃帝有熊氏之後。根據《元和姓纂》所載,相傳黃帝生於壽丘,長於姬水,居軒轅之丘,建都在有熊(今河南新鄭),又稱有熊氏,其後世便以地為姓氏,稱熊姓。

3、出自於他族改姓而來。苗族仡熊氏,漢姓為熊;普米族本牙氏,漢姓為熊;僳僳族以熊為原始圖騰的氏族五饒時,漢姓為熊;四川、甘肅地區白馬人當納氏、熱惹氏、啞咕氏等均漢姓為熊;今布依、彝、滿、蒙古、瑤、阿昌、壯、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【郡望】

1、江陵郡:原為春秋時楚國郢都(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南城)。漢代設置江陵縣,為南郡治所。南朝齊改置江陵郡,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東一帶。

2、南昌:漢代豫章郡治,隋為洪州台,五代南唐及明(初為洪都府治)、清為南昌府治,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。

【堂號】

1、射石堂:古時有一位善於射箭的人叫熊渠。有一次他夜間走路,老遠就看到前面有一隻老虎趴在那裡。他拿箭就射,老虎卻一動不動。他走近一瞧,果然中了,而且箭頭射進去幾寸,用手拔也拔不出,原來是一塊大石頭。

2、主要堂號「江陵堂」、「謙益堂」、「孝友堂」、「典裕堂」、「思孝堂」等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熊廷弼

熊廷弼與馮夢龍,一位是威震遼東的武將,一位是名傳江南的文人,他們之間卻有師生之誼。熊廷弼巧幫馮夢龍的故事,至今讀起來,仍能獲得教益。

熊廷弼(西元1569–1625年)原籍南昌,寄籍江夏(今武昌),明萬曆二十六年(西元1598)進士。曾任江南督學,試卷全部親自批閱。閱卷時將幾條長凳連接起來,把試卷一字兒排開,鱗攤於長凳上,左右置酒一罈,劍一口,手操硃筆,一目數行,每當讀得佳作,則用大酒樽痛飲,以表達心中喜悅之情;若遇荒謬劣作,則舞劍一回,以抒胸中郁氣。凡有高才,無一遺漏地拔擢出來。

馮夢龍(西元1574–1646年)為吳下才子,亦出自熊廷弼門下。夢龍為通俗文學作家,所撰《掛枝兒》小曲與《葉子新斗譜》曾在青年人中風靡一時,甚至有因斗葉子(賭博)致傾家蕩產者。那些青年的父兄認為馮為教唆者,群起攻之,並告到官府,使馮夢龍面臨糾纏不清的訴訟。

當時正值熊廷弼罷職在家,馮夢龍乘船沿長江西上,到江夏來向老師求援。二人相見寒暄之後,熊突然問道:「海內盛傳馮生《掛枝兒》小曲,你帶了一兩本送我嗎?」馮十分尷尬,不敢正面回答,連聲責備自己,然後道出了不遠千里來求援之意。熊廷弼說:「這事不難辦,不必擔心。先吃飯,容我慢慢想辦法。」

一會兒飯菜上桌,僅枯魚、焦腐兩碟,粟飯一盆,馮夢龍見此簡陋飯菜,面露難色。熊廷弼對他說:「晨選喜餚,夕謀精粲,你們吳下書生大多如此,像這樣的飯菜當然是不可款待你的,然而大丈夫處世,不應對飲食要求太高,能夠飽餐粗糲的人,才是真正的英雄。」說罷自己帶頭大口吃起來,馮夢龍吃了一點表示意思。

飯後,熊廷弼交給他一封信,囑他順道轉交給熊的一位好朋友,求援之事,隻字不提,臨走時抱了個大冬瓜相贈。瓜重數十斤,馮夢龍彎腰接住,心裡很不高興。他抱不動那麼重的瓜,還未走到船上,便把瓜扔了,上船鼓桌而去。

船行數日,在一個大鎮停泊,熊廷弼的老朋友就住在那裡。投書進去不久,主人即親來船上拜會馮夢龍,並把他請到家中,華誕奇餚,妙妓清歌,盛情款待。散席後,主人向馮夢龍深深一揖,說道:「先生文章霞煥,才辯珠流,天下之士,莫不延頸企踵,欲一睹先生風采。今有幸得先生親降寒舍,是天助鄙人,乃三生有緣。但念吳頭楚尾,兩地相距遙遠,簡陋寒舍也不可能長久留住先生。再備有一份薄禮,以贈先生從人,望勿推辭。」馮夢龍不解其故,婉謝而別。回到船上,則見白銀300兩,早已送至舟中。馮夢龍回到家裡,方知熊廷弼已致書當道,被告之事剛被撤銷。

對於熊廷弼以這樣的方式幫助馮夢龍,曾有人評論說:「那是因為熊公對這位門生很看重,疼惜他不知韜光養晦而露才炫名、招惹麻煩,所以故意以粗茶淡飯款待,以示薄懲;又怕他因窮困又愛面子,所以不當面幫忙,反而利用沿途熟識之人厚濟之;他的著作欠妥,招惹來怨謗訴訟,則親自修書給管事者,默默的替他消災。英雄舉動,哪是一般凡夫俗子所容易猜測的?」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