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29-4):戴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戴(ㄉㄞˋ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於子姓。為商湯的後裔,以謚好為氏。據《元和姓纂》及《古今姓氏書辯證》記載,周初,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,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(子姓)於商的舊都(今河南省商丘南),建立宋國。宋國第11位君主(西曆前799年- 766年),史佚其名,死後被謚為戴公。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(西曆前765年- 748年)其子孫遂以謚號「戴」為氏,是為河南戴氏。
2、出自於姬姓。根據《通志•氏族略》及《左傳》資料記載,春秋時有戴國,是姬姓諸侯國,即今河南民權縣東,一說在河南蘭考縣。隱公十年(西曆前713年)滅亡於鄭國,也有另一說是滅亡於宋國。其族人便以國名為氏。
3、殷改戴姓。依據《鼠璞》所載,殷氏有改為戴姓的資料。武王滅商後,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(因商首都在殷,又叫殷國),稱殷氏,其後就有改姓戴的。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。
4、其它民族改姓。如滿洲達爾充阿氏、戴佳氏,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,另蒙、回、瑤、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【郡望】

1、譙郡:東漢建安末分沛郡置郡,治所在譙縣(今安徽省亳州),三國時相當今安徽、河南兩省靈璧、蒙城、太和、鹿邑、永城間地。
2、廣陵郡:西漢元狩三年(西曆前120年)改江都國置廣陵國,治所在廣陵(今揚州)。東漢建武中改為郡。相當今江蘇省、安徽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以東,泗陽、寶應、灌南以南,串場河以西,長江以北地區。
3、清河郡:治所在清陽(今清河東南)。元帝以後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、南宮各一部分,山東省臨清、夏津、武城及高唐、平原各一部分地區。

【堂號】

1、獨步堂:或曰「避貴堂」,都是源自後漢戴良的事跡。戴良有高才,議論與一般不同。他曾經說:「我獨步天下,誰能與我比?」舉他為孝廉,他拒不接受。再請他做司空,他仍然不干。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任,他就跑到山裡躲起來。
2、譙國堂:東周時,宋國貴族戴雲陞遷居譙郡,其後代留居於此,以譙郡為郡望。譙國堂號源此。
3、戴姓堂號 「廣陵堂」、「清河堂」、「清華堂」、「紫薇堂」、「注禮堂」等堂號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戴逵

戴逵(西元325年∼西元396年),字安道,東晉譙郡(今安徽亳州縣)人,後徙會稽剡縣(今浙江紹興)。戴逵從小就聰慧過人,博學多才,人品很高,對繪畫和雕塑很有造詣。他尤善畫宗教人物,兼擅山水風俗、畜獸等。有一天,戴逵不慎打破了一顆雞蛋,他用絹布擦拭。第二天,他發現絹布竟硬成一團,他立即用破損白瓦研磨成屑,打了雞蛋並濾去蛋黃,將白瓦灰混入蛋清中,反覆揉搓,最後做成一碑,還用刀把碑文刻上。見到這個碑的人,個個都讚歎不已。

在雕塑藝術上,相傳有一次會稽靈寶寺請戴逵雕刻一尊木佛像,當佛像刻成了,戴逵左看右看,總是不滿意。他擔心別人不好意思當面提意見,於是戴逵就躲到屏風之後,聽取參觀者的評論、意見,然後進行修改,這樣反覆多次,三年後才完成。

《晉書.隱逸傳》記載了戴逵「碎琴不為王門伶」的故事。一次,武陵王司馬晞聽說戴逵擅鼓琴,便叫人召他去王府演奏,戴逵是個有點脾氣的人,戴逵素來厭惡司馬晞的為人,不願去。司馬晞就派了戴逵的一個朋友再次請他,並附上厚禮,戴逵深覺受侮,便取出心愛的琴,當著朋友的面把琴摔壞,並大聲說道:「我戴安道不是王門藝人,休得再來糾纏。」斷然拒絕為權貴當娛樂工具,朋友當下震住,面帶慚色的帶著禮品走了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