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26-2):邵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邵 (ㄕㄠˋ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出自於姬姓,為周文王之後。根據《通摯氏族略以邑為氏》、《萬姓統譜》等史料記載,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,被稱位召公或召伯。他後來還被封在燕國,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,自己則留在鎬京擔任太保,是周初三公之一,也是文、武、成、康四朝元老,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,「成康之治」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。他的子孫襲召公一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。周室東遷後,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,遷徙地在今陝西省境內。後來,燕國被秦國所亡,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「召」為姓,稱召氏。

另外再根據《氏族博考》所載:「召與邵,春秋本一姓,後分為二。汝南、安陽之族皆從邑。」由此可見,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,只是寫法不同而已。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,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,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。據有關學者考證,是在秦朝建立前後,同時,又據有關資料可知,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,此後,召姓因多改為邵姓,所以召姓也就不多見了。

【郡望】

1、博陵郡:東漢本初元年置郡,治所在博陵。西晉置國,治所在安平。相當於今河北安平、深縣、饒陽、安國等地。

2、汝南郡:漢高帝四年置郡,治所在上蔡。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穎河、淮河之間,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,安徽西淝河以西,淮河以北地區。東漢移至平輿。

3、安陽縣:西漢置縣,治所在今河南正陽西南。西晉置縣,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陽西南西南。

【堂號】

安樂堂:宋時邵雍,好《易》理,把他的居所命名為「安樂窩」,自號「安樂先生」。顧頤稱讚他有內聖外王之學。

邵姓又以博陵為堂號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邵雍

邵雍(西元1011年∼西元1077年),字堯夫,謚號康節,又稱「邵子」,宋范陽(今河北省涿縣)人。邵雍少年時就胸懷大志,刻苦讀書,於書無所不讀,後來,他遊學四方以增長見識。中年後,他淡泊名利,隱居洛陽,並著書教學。邵雍不僅學貫古今,而且品德渾厚,待人至誠,當時的名流學士,都很敬重他。他精先天象數之學,著有《先天圖》、《皇極經世》、《漁樵問答》、《伊川擊壤集》等。邵雍有「遇事能前知」的能力,於是他採用了很隱誨的語言,寫下了傳世之作《梅花詩》,預言了他身後在中國發生的重大歷史演變。在民間仍流傳著他所說過的警句,如「一年之計在於春,一天之計在於晨,一生之計在於勤。」

由下面的故事中,便可知道邵雍的神機妙算。有一次,邵雍經過庭園觀看梅花時,看見梅花樹上有二雀相爭而墜地,他便推斷,明晚會有一女子來折花,園丁因誤以為是賊而前來驅趕,此女子因驚惶失措,不小心摔倒在地而傷了大腿。後來果真如其言。

在一個除夕的傍晚,邵雍正在爐邊烤火,忽然聽有人敲門。此人先敲一聲,接連又敲五聲並說是要借東西,於是邵雍便應運起了一卦,立刻斷定是鄰居來借斧頭。邵雍的兒子不相信,打開門一問,果真是借斧頭的。

又有一日邵雍來到市集,他巧遇三個正要進京應考的考生。邵雍與其素不相識,因他為人和善,便宴請三位考生。餐後邵雍請三位到自家的園子內走一圈,有意無意的說道:「從這棵樹到那棵樹的土地正是家傳之家產。」後來,邵雍過世數年後,欺壓善良的江員外欲霸佔邵雍家土地,邵雍的後代就告到衙門去,縣令便把江員外關進大牢,故得以保住了家產。當時的縣令不是別人,就是當年進京應考的三位考生之一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