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26-4):汪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汪(ㄨㄤ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於漆姓。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,汪芒氏又稱汪罔氏,是防風所改,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。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,防風氏因為晚到,而被禹殺頭。進入商朝,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。

2、出自姬姓。商、周後的春秋時代,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。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,其後世子孫就以邑為氏而姓汪。這一支汪氏,出自姬姓,是黃帝的直系子孫。

3、出外姓、外族之改姓。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。根據史料記載,福建泉州有翁干度,生有六子,分姓洪、江、翁、方、龔、汪六姓,六子處休分姓汪。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,地位非常顯貴,歷史上有「六桂聯芳」之譽。

【郡望】

1、平陽郡: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治所在平陽,相當於今天的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。

2、新安郡:晉時由新都郡改置,相當於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,安徽新安江流域,祁門等地。隋代玫歙置,後來移到了歙縣。

【堂號】

越國堂 唐代汪華封越國「忠勤堂」,明代汪廣澤封為忠勤伯。另外,汪氏還有堂號"平陽"、"六桂"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汪元量

汪元量(西元1241年∼約西元1317年),字大有,號水雲子,南宋末錢塘(今浙江省杭州)人。宋度宗鹹淳三年(西元1267年),汪元量以詞章任職於宮廷,不久因善琴為宮廷琴師。德佑二年(西元1276年),元兵攻陷臨安,宋亡,汪元量自願隨侍被俘的宋主及后妃前往燕京,留北十三載。而文天祥因兵敗被執,囚於大都,汪元量曾屢至囚所探視,並互贈詩文,悲歌唱酬,汪元量並以「君當立高節,殺身以為忠」來激勵文天祥。文天祥就義後,汪元量悲痛之餘,寫下《浮丘道人招魂歌》九首。另外,元世祖曾命汪元量奏琴,迫汪元量為官,而後汪元量為道士。至元二十五年(西元1288年)得賜黃冠,辭官南歸,他即以黃冠道人的身份,放浪江湖以終。

文天祥曾為汪元量集杜甫詩句,成《胡笳十八拍》,並為元量作品作序。汪元量在北國漂零,他無時無刻不思念家鄉,惆悵之餘,他作《一剪梅》寄懷。汪元量工詩,善詞,其詩句平易,讓人琅琅上口,且知樂能琴。汪元量賦有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,所作之詩詞,多記載亡國北徙事,為歷史作見證,也供後人作評斷,有宋末「詩史」之稱。而其中《湖州歌》、《越州歌》、《醉歌》是汪元量「詩史」的代表作,其深度和廣度都超出其它宋遺民同類的詩。汪元量著有《水雲詞》、《湖山類稿》等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