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7-1):孔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(ㄎㄨㄥˇ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子姓。

根據宋代的《廣韻》記載,契是商族的始祖,為子姓,歷經十四代,傳到成湯,滅下桀,建都於亳。成湯是一個聖明的君主,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"子"以他字中的"乙"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。

據唐人林寶《元和姓篡》所說,西周初期,由殷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的宋國,為子姓。死後弟衍繼位。後世正考父曾為宋國上卿。其子名嘉,字孔父,史稱孔父嘉。春秋時期孔父嘉的後代,以孔為氏,就形成了這支孔氏。

2、源自姬姓。
春秋鄭文公時鄭大夫孔叔之族,為周王同族,是為姬姓孔氏。

3、出自媯姓。
春秋陳靈公時陳大夫寧之族,傳為帝舜的後裔,是為媯姓孔氏。

4、出自他姓,以人名或祖名為姓。如春秋時鄭國有出自姬姓孔氏,以鄭穆公後人孔張的名為姓;衛國有出自古佶姓孔氏,為黃帝后裔,以祖字為姓。

5、出自少數民族。如清滿洲八旗溫屯氏、溫都氏,土家、苗、蒙古、回等民族均有孔姓。

【郡望】

1、魯郡:西漢初將秦朝薛郡改為魯國,三國魏時改為魯郡,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曲阜、泗水一帶。
2、京兆郡:漢初置京兆尹,因其地屬畿輔,故不稱郡。治所在長安,相當於今天陝西秦嶺以北、西安以東、渭河以南地區。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。
3、河南郡:漢高祖改秦三川而置。大約在今天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下游,賈魯河上游地區以及黃河以北的原陽。
4、會稽郡: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,治所在吳縣,相當於今天江蘇長江以南,浙江仙霞嶺、牛頭山、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、率水流域等地。

【堂號】

1、東魯堂:孔子生於魯,地因人而名,故叫東魯。
2、闋裡堂 孔子生於闋裡。
3、至聖堂 孔子為歷史上的「大成至聖先師」。

其它堂號:
郡望堂號:魯郡、京兆、河南、會稽。

【歷史名人】

孔子

孔子(西曆前551年9月28日∼前479年4月11日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魯國人,是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儒家創始人,祖先曾是宋國貴族。

孔子小時候家世貧賤,年輕時做過「委吏」(司會計)、「乘田」 (管畜牧),後來從事政治活動,在他五十歲時,由魯國中都宰陞遷為司寇,後周遊宋、衛、陳、蔡、齊、楚等國,但是都不被重用。到了晚年致力於教育,弟子先後有三千人,其中著名的七十餘人。另外孔子還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,主張「有教無類」、「因材施教」,以及「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」的精神。

孔子曾整理《詩》、《書》等古代文獻,並刪定魯史《春秋》,成為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。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《論語》及《五經》中,而現存的《論語》一書,記錄著其談話及門人的問答,為研究其學說的重要資料。

孔子學無常師,只要誰有知識,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,他就拜誰為師,他曾向老子問禮、萇弘習樂、師襄學琴,因此他說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」孔子並以好學著稱,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,因此他多才多藝,知識淵博,在當時是出了名的,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,但他自己不這樣認為,孔子曰:「聖則吾不能,我學不厭,而教不倦也。」

孔子自己實踐了他的「有教無類」的主張,所以他說:「只要給我十條乾肉作學費,我從沒有不教誨的。」(《論語·述而》)孔子的教育活動,卻是結束了過去貴族壟斷的「官府之學」,開始了學問的私家傳授。所謂「學術下庶人」,正是從孔子開始的。從這一點來說,無論如何是有利於當時社會發展的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