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
魏 (ㄨㄟˋ)。
【歷史來源】
1、出自姬姓。以邑為氏,或以國名為氏。據《元和姓纂》、《史記·魏世家》、《通志·氏族略》等載,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,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攻滅後,投奔到晉國,成為大夫。因功,被賜魏地為邑,其後子孫以邑為氏,稱為魏氏。西曆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,西曆前225年被秦所滅後,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,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。史稱魏姓正宗。
2、外姓改姓魏。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、穰侯、昭襄王母宣太后異父弟魏冉,本楚人,羋姓,後改姓魏;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,慶元進士,本高氏,後改姓魏。
3、出自少數民族。如北魏時期氏族中有魏揭,自稱大將軍、沖天王;滿族倭徹赫氏後改為魏姓;佤族斯內氏,漢姓魏;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,漢姓為魏。
【郡望】
1、巨鹿郡:秦始皇二十五年(西曆前222年)置郡,治所在巨鹿(今河北省平鄉西南)。相當今河北省白洋澱、文安窪以南,南運河以西、高陽、寧晉任縣以東,平鄉、威縣以北,山東省德州、高唐,河北省館陶之間地。漢代至北魏因襲沿用。漢後大致相當於今河北省平鄉以北及晉縣一帶。
2、任城郡:夏商為仍國,周為任國、邿國。秦統一中國後置任城縣,亢父縣,西漢為任城、亢父、屬東平國。東漢章帝分東平國置任城國。三國魏置任城郡(今山東省微山縣一帶)。西晉復任城國。北朝魏孝明帝神龜元年(西曆518年)分高平郡一部,置任城郡,治所由仲淺村移於今濟寧市任城路,並為任城郡治,隸兗州。
【堂號】
1、九合堂:春秋時晉有大夫魏絳。山戎向晉請和,絳向晉君說和有五利。於是晉便和附近的少數民族山戎等締結了友好條約。8年之中,晉國九合諸侯,稱為霸主,都是魏絳的功勞。
2、巨鹿堂:魏姓因巨鹿為望,故也以「巨鹿」為其堂號。
此外,魏姓的主要堂號還有:「敬愛堂」、「治禮堂」、「十思堂」等。
【歷史名人】
魏徵(西曆580-643),字玄成,魏郡內黃(今河南內黃西北)人。少孤貧,曾出家為道士。隋大業末年,魏徵曾擔任書記、文學參軍(專掌文書卷宗)。唐高祖武德元年(西曆618),魏徵降唐,但久不被見用。次年,魏徵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。魏徵看到太子與李世民的衝突日益加深,多次勸太子要先發制人,及早動手。
玄武門之變以後,李世民(唐太宗)器重他的膽識才能,任他為諫官之職,並經常引入內廷,詢問政事得失。魏徵性格耿直,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,他也敢犯顏直諫,從不退讓,因此,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。有一次,唐太宗想要去秦嶺打獵取樂,行裝都已準備好,但遲遲未能成行。後來,魏徵問及此事,太宗笑答:「當初確有這個想法,但又怕你直言進諫,所以就打消了這個念頭。」又有一次,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,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,非常的得意,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朝他走來時,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。魏徵故意奏事很久,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。
魏徵一生節儉,家無正寢,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,全部為魏徵營構大屋。貞觀十六年(西曆642),魏徵染病臥床,不久,魏徵病逝家中,太宗親臨弔唁,痛哭失聲說:「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知得失。我常保此三鏡,以防己過。今魏徵殂逝,遂亡一鏡矣。」
相關文章
- 《百家姓》(8-1):金 (2009年8月5日)
- 《百家姓》(7-4):華 (2009年8月3日)
- 《百家姓》(7-3):嚴 (2009年8月1日)
- 《百家姓》(7-2):曹 (2009年7月30日)
- 《百家姓》(7-1):孔 (2009年7月28日)
- 《百家姓》(6-4):張 (2009年7月26日)
- 《百家姓》(6-3):施 (2009年7月24日)
- 《百家姓》(6-2):呂 (2009年7月22日)
- 《百家姓》(6-1):何 (2009年7月20日)
- 《百家姓》(5-4):許 (2009年7月18日)
- 《百家姓》(5-3):尤 (2009年7月16日)
- 《百家姓》(5-2):秦 (2009年7月14日)
- 《百家姓》(5-1):朱 (2009年7月12日)
- 《百家姓》(4-4):楊 (2009年7月10日)
- 《百家姓》(4-3):韓 (2009年7月8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