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9-1):戚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戚 (ㄑㄧ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源自於姬姓,根據《姓譜》、《通志•氏族略》等資料所記載,在春秋時代,衛武公的後裔-孫林父,在衛獻公擔任上卿時,被受封為戚邑。而子孫也就以封邑名命姓,改為戚。後來衛國被滅亡,戚姓的族人便逃向東海,而漸漸在東海形成一群戚姓望族。
2、出自於子姓。春秋時宋公族之後有戚姓。

【郡望】

1、東海郡:秦代設置,漢代沿用。秦漢東海郡治郯(今山東省郯城北一帶),秦漢之際曾稱郯郡(漢現今山東省鄭城縣)。東晉僑置於海虞縣(今江蘇省常熟)北境,旋移京口(今鎮江)。隋唐以海州為東海郡,治朐山(今江蘇省連雲港西南海州鎮)。

【堂號】

1、東海堂:東海郡為戚姓望族,故名。

主要堂號有:「享倫堂」、「三禮堂」、「景文堂」等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戚繼光

戚繼光,字元敬,號南塘,山東人,明代抗倭名將。他出身貴族,歷代祖先皆為明朝將領。戚繼光雖然年少得志,在軍事方面卻有真才實學,不但組成「戚家軍」平定東南沿海倭寇,還發明「鴛鴦陣」新陣法,打仗時,此陣法讓所有成員都能攻守兼備。此外,他還研究葡萄牙和日本的新式火器,仿造「鳥銃」和「佛朗機」炮,使明軍在武器更進一步。

戚繼光允文允武,他曾寫過一首詩,很能適切描述他的一生:「封侯非我意,但願海波平。」戚繼光在戰場上馳騁四十多年,與「戚家軍」為剿寇與沿海安定貢獻了畢生心力,經過長達十年的辛苦奮戰,輾轉圍剿在浙江、福建、廣東的倭寇,終於使來自日本的倭寇畏懼而不敢進犯。另外他曾形容自己:「一年三百六十日,多是橫戈馬上行。」為了捍衛疆土,他絕少過平靜的家居生活,一生為國奔馳,堪稱一代愛國名將。現在在福建的於山,留有一座「戚公祠」,就是為了紀念戚繼光,緬懷他一生兵馬倥傯、為國為民奉獻的精神。

戚繼光為了要瞭解東南沿海一帶的颱風,他下苦功去鑽研,寫成一首通俗易懂的《風濤歌》,據說由於對氣候準確度相當高,因此當時在軍民中廣為流傳。此外,他還著有《紀效新書》、《練兵實紀》兩部兵書,皆為後世所推崇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