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
曹 (ㄘㄠˊ)。
【歷史來源】
1、出自高陽。
《姓纂》: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名安,曾輔佐大禹治水,立下功勞,禹賜其姓曹,其後人在周武王封之於邾,建立邾國,後為楚所滅,遂復祖姓曹氏。
2、源自姬姓。
周文王第13子振鐸封曹邑,亦為曹氏,都於陶丘(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南)。為宋所滅,子孫以國為氏。」
3、出自少數民族主要有二支,均屬以國命氏一類。一支源於隋朝,當時中國西北地方突厥部族建有康國,君族支蔗分封有曹國,國人大多取姓曹氏。事載《隋書》。一支源於唐朝,時亦有曹國,地望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撤瑪律罕東北方和北方,為李唐王朝的附庸國。曹國使節不斷有人來中原定居,生息繁衍,以其原國名為姓,成為「昭武九姓」之一的曹姓。事載《新唐書》。如北齊有曹妙達。望族居譙國(今安徽毫縣)。另女真族粵屯氏,滿族索佳氏、索綽絡氏、鄂托氏、拉祜族勞朝氏、普米族本牙海氏及布朗、彝、阿昌、哈尼、蒙古、納西、回、錫伯等民族中均有曹姓。
【郡望】
曹姓有譙郡、彭城、高平、鉅野四大郡望,而以譙郡最著名。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、河南省之間,治所在譙縣。
【堂號】
清靖堂 又稱「無為堂」,西漢曹參繼蕭何為宰相,他一本蕭何時的辦法,所謂「蕭規曹隨」,「省刑法,薄稅斂,無為而治」。老百姓因此歌頌他說:「載以清靖,民以寧一。」
其它堂號:1郡望堂號:譙郡、彭城、高平、巨野。2自立堂號:敬思、崇孝、寧壽、四正、清慎、慶余等。
【歷史名人】
曹操
曹操(西曆155-220)字孟德,小名阿瞞、吉利,是三國時代沛國譙縣(今安徽亳州)人。曹操年輕時期就已是文武雙全,《魏書》提到他「才力絕人,手射飛鳥,躬禽猛獸,嘗於南皮,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。」《三國誌》也說他「少機警,有權數」,曹操年少時,為人聰敏狡詐,品行不端,他的叔父早看不慣他的行為,就經常向他的父親(曹嵩)告狀。曹操受了父親斥責後,決心找機會對叔父報復。有一天,曹操看到叔父走過來,就馬上倒地,口吐白沫,一副中風的樣子,叔父立刻跑去報告曹嵩,等曹嵩慌張的跑過來時,曹操卻安然無恙,曹嵩就問他病是不是好了,曹操說:「我根本沒病,可能是叔父不喜歡我,所以才誣陷我。」此後,曹嵩不再相信兄弟的話了。
曹操被封為大將軍、武平侯,他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,雄霸北方,並實行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,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。建安元年八月,曹操親自到洛陽朝見獻帝。隨後立即挾持漢帝,遷都許縣(今河南許昌東)。從此,曹操取得了「挾天子以令諸侯」的優勢。
漢魏年間,出現大饑荒,糧食供應成為最大的問題,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。建安元年,曹操採納部下棗祇等人的建議,利用所繳獲的物資,在許下募民屯田,大見成效而得谷百萬斛,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「田官」,興辦「屯田」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。
曹操在建安十三年(西曆208)擔任丞相,率軍二十萬南下(號稱八十三萬),追擊劉備,佔領了江陵,並東下進擊東吳。同年底,劉備與孫權組成聯軍五萬,在長江沿岸之赤壁(今湖北蒲圻縣西北,一說今湖北武昌西),以火攻擊敗曹操水師,孫劉聯軍水陸並進,大破曹軍。
曹操用人唯才,興修水利,抑制豪強。文學方面,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(曹操、曹丕、曹植)為代表的「建安文學」,史稱「建安風骨」,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。
相關文章
- 《百家姓》(7-1):孔 (2009年7月28日)
- 《百家姓》(6-4):張 (2009年7月26日)
- 《百家姓》(6-3):施 (2009年7月24日)
- 《百家姓》(6-2):呂 (2009年7月22日)
- 《百家姓》(6-1):何 (2009年7月20日)
- 《百家姓》(5-4):許 (2009年7月18日)
- 《百家姓》(5-3):尤 (2009年7月16日)
- 《百家姓》(5-2):秦 (2009年7月14日)
- 《百家姓》(5-1):朱 (2009年7月12日)
- 《百家姓》(4-4):楊 (2009年7月10日)
- 《百家姓》(4-3):韓 (2009年7月8日)
- 《百家姓》(4-2):沈 (2009年7月6日)
- 《百家姓》(4-1):蔣 (2009年7月4日)
- 《百家姓》(3-4):衛 (2009年7月2日)
- 《百家姓》(3-3):褚 (2009年6月30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