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
元(ㄩㄢˊ)
【歷史來源】
1、出自於殷商元銑之後。世代相傳姓元。元姓在中國的姓氏當中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姓氏之一,如果要有具體的記載,那便是殷商的一位臣子-元銑。關於元銑,清代學者張澍在其所著的《姓氏五書》上曾有介紹:「帝乙廢棄立受辛,太史元銑據法力爭,是商代即有元氏。」由此,元姓的具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。以識之明而反對帝乙把帝位傳給紂王(受辛其名)的殷朝太史元銑,自然是後世元氏最早的始祖。不過,他並不是元氏的唯一始祖,因為,到了周代的春秋戰國時期,魏國和衛國又分別出現了兩支元姓;南北朝之際,改姓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3支以上,使得元姓的來源多端,血緣方面也不甚單純。
2、出自於姬姓,為春秋時魏國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代畢萬之後,以地名為氏。根據《風俗通》記載,「魏武侯公子元之邑,其後為元氏。」春秋時的魏國,是周文王第15個孩子畢公高的後代畢萬所建,則這一支元氏,自然也是姬姓的黃帝子孫了。當時的元氏邑,據考證就是現在河北省的元氏縣,換言之,該地即為此支元氏的最初發源之地。又根據《韻會》記載,「左傳有衛大夫元喧。」這一支元姓,也是周文王的後裔,其發源之地亦為河北、河南一帶。
3、出自於拓跋姓,是鮮卑族的後代,至北魏孝文帝時下詔改姓為元氏。根據《魏書•高祖紀》記載,「後魏本姓拓跋,至孝文帝更為元氏。」這一支元氏,是鮮卑族的後代,在漢末的魏晉之後,我國南北分立之後,鮮卑族的拓跋氏曾經雄峙北方,建立了北魏王朝。傳到孝文帝拓跋宏之時,由於崇尚漢族文化,便在西曆496年下詔改姓為元,並且遷都到洛陽。因此,後來這一支源自於鮮卑族的元氏,就活躍在河南省一帶。
【郡望】
湖南郡:漢置河南郡,即秦三川郡地,治雒陽(現在河南省洛陽市)。隋有豫州河南郡,唐為洛州河南府,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。元為路,明為府。
【歷史人物】
元好問
元好問(西元1190年∼西元1257年)字裕之,號遺山,金忻州秀容(今山西省忻州市)人。元好問出身於世代書香的官宦人家,他出生七個月就過繼給他的叔父元格。元格當時任縣令,元好問五歲開始學詩,七、八歲就能寫詩,被人們稱為「神童」。元好問十四歲時,跟隨叔父到陵川任職,在學者郝天挺門下求學六年,受到很好的文化教養,為他做學問打下堅實的基礎。
二十一歲時,叔父病逝,元好問回到秀容老家。金宣宗貞佑四年(西元1216年),蒙古軍南侵,山西各地兵荒馬亂,元好問帶著母親逃到河南。殘酷現實和顛沛流離的遭遇,對他影響深刻。元好問初步接觸了社會和人民,開始創作一些反映現實、戰爭的詩歌。同時還創作了《論詩絕句》三十首,對魏晉以來的詩歌做系統的批評,並提出了卓越的見解。
西元1232年,蒙古軍攻陷洛陽,圍攻汴京,元好問這時任左司都事。隔年,汴京城破,元好問遭蒙古兵俘虜,押赴聊城羈管軟禁。在金朝滅亡前後的時期,他深感國破家亡的痛苦,滿懷悲憤地寫下反映當時現實的詩篇。元好問的詩內容豐富、氣勢豪邁、格調悲憤,自成獨特的風格。「問世間,情是何物。」正是出自他的詞「摸魚兒」。
西元1239年,元好問回到故鄉秀容。他痛心金國的淪亡,奸臣的誤國,為了以詩存史,他四方奔走搜集史料,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編輯詩詞總集《中州集》,以「中州」名集,則有緬懷故國和以金為正統的深意。
相關文章
- 《百家姓》(23-2):余 (2009年12月5日)
- 《百家姓》(23-1):伍 (2009年12月3日)
- 《百家姓》(22-4):康 (2009年12月1日)
- 《百家姓》(22-3):齊 (2009年11月29日)
- 《百家姓》(22-2):卞 (2009年11月27日)
- 《百家姓》(22-1):皮 (2009年11月25日)
- 《百家姓》(21-4):傅 (2009年11月23日)
- 《百家姓》(21-3):時 (2009年11月21日)
- 《百家姓》(21-2):於 (2009年11月19日)
- 《百家姓》(21-1):樂 (2009年11月17日)
- 《百家姓》(20-4):常 (2009年11月15日)
- 《百家姓》(20-3):安 (2009年11月13日)
- 《百家姓》(20-2):鄔 (2009年11月11日)
- 《百家姓》(20-1):郝 (2009年11月9日)
- 《百家姓》(19-4):畢 (2009年11月7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