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21-2):於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於(ㄩˊ)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於姬姓。根據《新唐書•宰相世系表》資料記載,周武王滅商後,大舉分封諸侯,尤其是第二個兒子-邘叔被封在邘國。而根據《廣韻》所載,西周初年,周武王封第二子在邘(今河南省沁陽西北於邘邰鎮),他的兒子被稱為邘叔。於是,邘叔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;而有另外一說邘叔的後代子孫則去掉邑旁改姓于。

2、出自複姓淳于氏。根據《古今姓氏書辯證》資料所載,淳於公的子孫,以國名為姓,稱為淳于氏。在唐貞觀年間,在所定皇族的七姓當中就有淳于氏。至到唐憲宗李純時,是因為為了避諱,由於當時唐代忌諱淳,而剛好純與淳同音,便把複姓淳于氏改為單姓于氏。到了宋代,有少部分於姓恢復為複姓淳於姓。

3、出自於萬忸于氏。根據《路史》所載,鮮卑族的萬忸于氏原本是山東於姓人,後來追隨鮮卑而改成萬忸於。由於孝文帝漢化改革之下,又恢復於姓。這一支于氏雖然是從鮮卑族的萬忸于氏所改,一向被當作外來的姓氏看待,但實際上,他們仍然是漢族於姓的後代,只是在漢代時,有一位名叫於公的後代,隨著拓跋氏離開了中原,為了適應鮮卑族,而改姓為萬忸于氏。直到後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,才又恢復單姓于,所以居住在北方的於姓之人,大多是這一分支。

【郡望】

1、東海郡:西漢初年改秦朝薛郡而置東海郡,轄境在今山東省剡城縣一帶。
2、河南郡:漢高祖改秦朝三川郡為河南郡,轄境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、伊水下游一帶,治所在洛陽縣(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)。
3、河內郡:漢代始置,轄境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,治所在懷縣(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)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于謙

于謙 (西元1398-1457),明朝大臣。字廷益,號節庵,浙江錢塘人。他二十四歲中進士,不久就擔任監察御史。明宣宗很賞識他的才能,破格提升他為河南、山西巡撫。儘管身居高官,他過的生活非常儉樸,吃住都十分簡單。

在他三十餘年的官場生涯中,不但使明朝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轉危為安,他為官清正廉明、興利除弊,深受百姓的愛戴。但當時政風敗壞,攀緣附會、貪污納賄的情況十分嚴重,使他屢屢遭受打擊。

先是參加科舉考試時,因為不肯給主考官額外的禮數,故招致怨恨,由狀元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,幾乎名落孫山。為官時,他看到國家處於動盪不安之中,可是官場裡許多人不以國家社稷為重,普遍存在著妒賢忌才、爭權奪利的現象,令他十分的痛心,故曾自我期許:「千錘萬擊出深山,烈火焚燒若等閒,粉身碎骨全不怕,留得清白在人間。」

明宣宗去世以後,九歲的太子繼位,史稱明英宗。因皇帝年幼,宦官王振專權。他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,大臣都叫他為「翁父」。于謙看不慣他專擅朝政,從不逢迎他。為此,王振對于謙非常忌恨。當時外省官員進京朝見皇帝或辦事,都要賄賂朝中權貴,否則寸步難行。于謙在擔任巡撫從外地回京時,他的幕僚建議他買些蘑菇、絹帕、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孝敬權貴。于謙不這樣做,他甩了甩兩隻寬大的袖管,說:「我就帶兩袖清風!」

回到家裡,于謙就寫了一首題為《入京》七絕詩。他在詩中寫道:

絹帕蘑菇與線香,
本資民用反為殃。
清風兩袖朝天去,
免得閭閻話短長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