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20-4):常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(ㄔㄤˊ)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於姬姓。根據《元和姓纂》及《通志•氏族略》等所記載,周武王滅商後,封其弟(周文王幼子)在康邑,世稱康叔封。衛康叔姓姬,名封,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弟弟,是衛國的始祖。所以《新唐書•宰相世系》記載:「常氏出自姬姓。衛康叔支孫食采常邑,因以為氏。」後來周公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,建立衛國。衛國在西元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,又在西元前209年被秦所滅。周初,周公大肆分封諸侯,諸侯又分封采邑。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(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)。衛國滅亡後,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,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,史稱常姓正宗。同時,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。

2、出自於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之後。根據《姓氏考略》記載:「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,常姓當此出。」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,以常為姓的古人相當多。根據《史記•五帝本紀》的記載,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(掌管工程的官)這是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常姓。清人張滿《姓氏尋源》說:「黃帝使常儀占月,又有常先為大司空,常姓宜出於此。」黃帝所居住的軒轅丘(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),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師市,所以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河南。

3、出自於姬姓。根據《姓氏考略》所記載,春秋時吳王封其支庶於常(今江蘇省常州一帶),所以後世便以封邑名為姓。

4、出自於恆姓。是為了逃避諱言而改姓。根據《通志•氏族略》記載,古代「恆」、「常」同義,北宋真宗名叫趙恆,因為為了逃避名諱的緣故,便把恆姓改姓常。而恆姓本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,此即南宋鄭樵《通志•氏族略》所云「又有恆氏避宋諱亦改為常」,主要繁衍在今江蘇省東海沿岸一帶。

【郡望】

1、太原郡:戰國秦莊襄王四年(西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晉陽(今山西省太原西南)。秦時相當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、霍山以北地區。北魏復為郡,相當今陽曲、交城、平遙、和順間的晉中地區。

2、平原郡:西漢置郡,治所在平原(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),相當今山東平原、陵縣、禹城、齊河、臨邑、商河、惠民、陽信等縣,大致為今山東西部地區。

3、江原郡:治所在今四川省崇慶縣一帶。後周時,江原郡廢。同時廢江原、晉樂而新置多融縣。

4、河內郡:楚漢之際置,治所在懷縣(今河南省武涉縣西南),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,京漢鐵路(包括汲縣)以西地區。西晉移治野王(今河南省沁陽)。

5、武威郡:漢元狩二年(西元前121年)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,治所在武威(今甘肅省民勤東北)。元鼎後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、武威以東及大東河、大西河流域地區。東漢移治姑臧(今甘肅省武威)。

【堂號】

1、知人堂:唐朝常何,貞觀時為中郎將。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,常何是武人,不會寫,只好請門客馬周代寫了三十多條。太宗看了很高興,表揚常何寫的好。常何不願偷功,就告訴太宗說:「我不識字,這是門客馬周代寫的。」太宗馬上封馬周為監察御史,並表揚常何知人,賜予綢緞三百匹。


2、主要堂號 「太原堂」、「積善堂」、「受宜堂」、「學古堂」等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常遇春

常遇春(西元1330年∼西元1369年),字伯仁,號燕衡,明朝濠州懷遠(今安徽懷遠)人。常遇春的家境貧寒,他自幼就開始習武。常遇春是明朝的開國大將,軍事將領,他英勇善戰,統軍有方,先後做過總管府先鋒、都督、統軍大元帥、中翼大元帥等。

元朝末年,常遇春先是投靠劉聚,到了至正十五年(西元1355年)就開始追隨朱元璋南征北討。常遇春馳騁疆場,經歷無數次的戰役,所向皆捷,而在兼併群雄、驅逐元朝、統一中國的戰爭中,他屢建奇功。於是,朱元璋曾說:「計其開拓之功,以十分言之,遇春居其七八。」他認為常遇春的功勳是歷代的名將未有過之的。常遇春一生的軍事生涯中從未打過敗仗,所以他很自豪的說:「我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。」因此軍中常用「常十萬」來稱呼他。

史書記載常遇春「愛撫士卒」、「每與敵戰,出則當先,退則殿後,未嘗敗北,士卒樂為之用」。他麾下的士兵有紀律,所到之處從不擾民。常遇春能同情百姓的疾苦,曾向朱元璋建議,免收百姓交納給軍隊的糧草,因而減輕了百姓的沉重負擔。另外,常遇春在作戰中能夠節制將士們又能虛心與其研擬對策,集思廣益,他雖身為副將軍,與大將軍一起征戰時,也會非常尊重部屬。

常遇春不僅有勇且有智謀,常常以智取勝,有時設伏使用疑兵,有時聲東擊西出敵不備,所以史書上說,常遇春「雖不習書史,用兵輒與古合。」西元1360年五月,常遇春與徐達一起攻破陳友諒的水寨,陳友諒率軍前來報復,並四處揚言要攻取安慶。經過常遇春的分析,認為其中有詐,此乃陳友諒聲東擊西之計,常遇春決定將計就計,設埋伏誘敵,果然陳友諒中計,大敗而逃。這是常遇春以智謀取勝的典型戰例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