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22-3):齊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齊(ㄑㄧˊ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姜姓。根據《通志•氏族略》和《元和姓纂》所載,炎帝之裔姜太公,名尚,字子牙,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大臣。曾在渭水之濱垂釣時,被周文王用禮聘來成為輔助大臣。建立齊國,子孫以國為氏。在武王討伐商時,擔任統兵師氏(簡稱師),被尊為師尚父,號太公望,又號太師尚父。在牧野會戰中,殲敵立功,是周朝的第一開國功臣。成王時封在齊(在今山東省臨淄),建都營丘,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,地位在各封國之上。春秋末年,田氏代齊後,原齊國王族乃以國為氏,稱齊姓,尊姜太公為齊姓得姓始祖。

2、出自於姬姓。為春秋時衛國大夫齊子之後,以祖字為氏。根據《通志•氏族略》和《姓氏考略》所載,春秋時衛大夫齊子之後,其名不可考,齊子為其字。其子孫以祖父之字命姓,成為齊姓一支。

3、出自於是姓。是唐代宣城郡司馬齊光之後,改為齊姓。根據《元和姓纂》所載,唐代宣城郡司馬齊光,原姓是,只是後代改姓為齊。

4、出自他族改姓而來。據《晉書》所載(下同),武都氐人有齊姓。例如清滿洲八旗姓喜塔喇氏、齊佳氏等均有改為齊姓者。而清雲南麗江府石鼓、中江等地土把總有齊姓,為納西族。今滿、赫哲、蒙古等民族均有齊姓。

【郡望】

1、汝南郡:漢高帝置郡,治所在上蔡(今河南省上蔡西北)。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。東晉治懸瓠城,即今汝南。隋唐汝南郡即蔡州(曾名豫州)。

2、高陽郡:本戰國時高陽邑。漢桓帝置高陽郡,治高陽(今河北省高陽縣東一帶)。晉曾置高陽國,治博陸(今蠡縣南)。北魏置青州高陽郡,仍治高陽。隋廢。

3、中山郡:戰國為中山國,國都顧(今河北省定縣)。後被趙國所滅。漢高帝置中山郡,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地方。一度為魏所滅,復國後遷靈壽(今平山東北)。西元前296年為趙所滅。

【堂號】

1、簡禮堂:周朝初期,姜太公被封到齊國。過了五個月,太公來朝廷匯報治理的情況。宰相周公問他:「你們國家這麼快就緒了?」太公答道:「我簡其君臣,禮其從俗。」意思是簡化君臣之間的交往,一切禮儀從俗。」周公聽了讚揚說:「推行政策法令,如果過於繁瑣,人民就不敢接近你;只有平易近人,人民才能真心擁護你。」

2、主要堂號有「汝南堂」、「玉芝堂」、「中山堂」等。


【歷史人物】

齊桓公

齊桓公名叫姜小白,他是前任國君齊襄公的弟弟。齊桓公任用管仲,在內進行行政改革,發展生產,對外首倡「尊王攘夷」,逐漸使齊國強大起來。

管仲是匡世大才,齊桓公不避前嫌重用管仲,成就了一代霸業。齊桓公深知人才的重要。在《說苑·尊賢》中記載了齊桓公廣納賢才的一件事。他命人在宮廷外面燃起火炬便於日夜接待前來晉見的八方英才。然而,火炬燃了整整一年,人們除了看熱鬧外,並無賢士進宮求見。

一天,東野地方有一個地位低下的人在宮門口請求見齊桓公。齊桓公很高興,立即接見。 他詢問來人有什麼才能。來人回答說:「我會九九算術。」齊桓公覺得好笑,就說:「九九之術也能算是一技之長嗎?」 鄉下人不卑不亢地說:「大山不拒絕細小的石頭,江海不拒絕細小的溪流,所以才會成為大山、大江、大海。《詩經》中曾說:『先民有言,詢於爭蕘』。教導人們施政要廣泛徵詢意見,包括那些割草打柴的人。九九之術固然算不得的什麼高深的學問,但如果您也能以禮相待的話,還怕比我高明的人不來嗎?」

齊桓公認為東野之人說得有道理,於是以庭燎之禮接見了他。這件事很快傳開了,果然一個月後,四面八方的賢才紛紛前來,絡繹不絕。最終,使得齊國人才濟濟,輔助齊桓公完成霸業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