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23-1):伍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伍(ㄨˇ)

【歷史來源】

出自於羋姓,為黃帝時大臣伍胥之後,以祖名為氏。據《玄女兵法》載,黃帝為部落首領時,其下有大臣名伍胥,其後代以祖名為姓,形成伍氏,伍胥就是後來成為楚國望族的伍姓的始祖。春秋時候,楚莊王有個寵臣叫伍參,是伍胥的後裔。

【郡望】

1、安定郡:漢武帝置郡,治所高平(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)。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。又有安定縣,在今甘肅涇川北,並屬於安定郡。東漢移治臨涇(今甘肅省鎮原東南),廢安定縣。十六國時,再置安定縣,並為郡治。隋唐安定郡即涇州。唐後期曾改保定郡,縣亦名保定。金為甘肅省涇川縣,為涇州治所。

2、武陵郡:漢高帝置,治所義陵,在今湖南省漵浦縣南。轄境包括今湖北西南部、湘西及黔、桂各一部。後移臨沅(今常德西)。以後郡境漸次縮小。隋改臨沅縣為武陵縣(今常德)。隋唐朗州武陵郡,均治武陵。以後武陵為鼎州、常德路、常德府治所。民國改常德縣。

【堂號】

1、孝友堂:孝是指對父母孝,友是指對兄弟友愛。春秋時的伍員,字子胥,他的父親是楚平王的太傅;哥哥伍尚是楚國大夫,父子都是忠臣。平王聽信讒言,把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殺了。伍員逃到吳國,說服吳王伐楚,一舉滅了楚國。當時楚平王已死了多年,伍員就掘開他的墳墓,打了他的屍骨三百多鞭,報了父兄之仇。

2、主要堂號有「敦睦堂」、「務本堂」、「恩遠堂」、「安定堂」等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伍子胥

伍子胥是春秋後期吳國大臣,名員,字子胥,原為楚國人,他的兄長伍尚是楚國大夫,父親伍奢也是楚國大夫兼王子太傅。楚平王聽信奸臣讒言,殺了伍奢和伍尚。伍子胥逃到吳國。

吳王闔閭當政,重用了伍子胥,伍子胥不負重托,氣勢雄偉的闔閭大城是伍子胥締造,就是現在的古城蘇州,二千五百年前就奠定了現在蘇州城市的格局。

伍子胥舉薦了孫武給吳王闔閭,成就了名聞中外的孫子兵法,東征西討,南征北戰,五戰五勝西破強楚,北威齊晉,南服越人,吳國進入了鼎盛時期。

西元前496年,闔閭出師攻打越國,卻兵敗而亡。伍子胥支持闔閭之孫夫差即位。後來,夫差數次出兵攻打齊國,伍子胥每次都極力反對,加上奸臣挑撥,吳王與伍子胥的關係惡化。伍子胥在前途無望之下,將兒子寄養在齊國鮑氏。吳王得知大怒,派人賜子胥屬鏤劍自盡,結束了其悲壯的一生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