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
封(ㄈㄥ)(f□ng)
【歷史來源】
1、出自於姜姓,是炎帝的後裔,以地名為氏。根據《姓苑》上記載,炎帝裔孫名鉅,曾經是黃帝之師。夏朝時,封鉅的後代封於父(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封父亭),為諸侯國,後人曾經稱他為封父,實際上是以地名為人名。周代,封父之國滅亡,其國人分為兩姓,一為封父姓,一為封姓,稱為封氏,世代相傳。
2、出自於複姓改姓而來。根據《魏書•官氏志》的記載,北魏時,有鮮卑族代北複姓是賁氏改姓封,之後世代子孫也稱為封氏。望族居於渤海郡,也就是現今的河北省滄縣。
【郡望】
渤海郡:西漢置,在今河北省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。治所在浮陽,在今河北省滄縣東關。
【堂號】
平盧堂:唐朝時封敖歷任平盧興元節度使,平寇有功。皇帝命他替皇帝寫一個《告慰邊疆將士》的聖旨。其中兩句「傷居爾體(傷雖然在你們身上),痛在朕躬(但我卻親身感到疼痛)」深得好評。
【歷史人物】
封衡
據考證,封衡,字君達,東漢末年人,生於公元116年左右。其出生地原屬今甘肅隴西縣管轄,清康熙年間改屬寧遠縣(今武山縣)。封衡自幼即入道家門,亦研習醫藥。據有關醫藥文獻及地方志記載,他幼學道術,服黃連五十年,入山採藥百餘年。相傳曾採藥於今甘肅渭源縣烏鼠山,體健長壽,百歲如稚童。後返回鄉里,每遇有病者,不論相識與不相識,輒取腰間竹管中的丸藥與之服用,均應手而愈,且不以姓名告人,常騎青牛雲遊四方,所以人們稱他為「青牛道士」。
東漢建安二十一年(公元216年),獻帝召問養生大略,當時有華佗、左慈等16人應召。獻帝與魏王曹操見封衡長壽不衰,俱請教養生之道。封衡說:「減思慮,節嗜欲而已」。論及養生方術,封衡說:「體欲常勞,食慾常少,勞無過慮;省肥濃,節鹹酸,減思慮、損喜怒,除馳逐、慎房室;春夏施瀉,秋冬收藏」。
大意是說:身體勿過於疲勞,飯食要去肥膩,少吃酸鹼或太鹹;減少思慮,不以喜怒傷神;除嗜欲,遠色情; 春夏易池瀉,秋冬宜閉藏。獻帝、魏王依法習練,收效顯著,大喜,乃召見封衡,欲留朝中任職,衡堅辭不受;又以重金相贈,衡亦委婉謝絕,就跨青牛飄然而去。曹操歎曰 :「封衡乃神醫也 !」
封衡與皇甫謐交誼甚篤。皇甫謐曾問封衡,為何堅辭不受曹操封官、贈金?封衡淡淡一笑,說:「衡志在醫術,心在民眾。濟世醫疾,解除民苦,衡平生足矣。豈能為名利而動心乎?」其道德醫風可見一斑。
封衡醫術精湛,醫德高尚,有與華佗齊名之說。據傳,封衡活百多歲而卒。 著有《容成養氣術》、《靈寶衛生經》、《墨隱形法》數十卷。
相關文章
- 《百家姓》(52-3):家 (2010年7月27日)
- 《百家姓》(52-2):曲 (2010年7月25日)
- 《百家姓》(52-1):甄 (2010年7月23日)
- 《百家姓》(51-4):惠 (2010年7月21日)
- 《百家姓》(51-3):於 (2010年7月19日)
- 《百家姓》(51-2):羊 (2010年7月17日)
- 《百家姓》(51-1):荀 (2010年7月15日)
- 《百家姓》(50-4):翁 (2010年7月13日)
- 《百家姓》(50-3):榮 (2010年7月11日)
- 《百家姓》(50-2):陸 (2010年7月9日)
- 《百家姓》(50-1):裴 (2010年7月7日)
- 《百家姓》(49-4):滑 (2010年7月5日)
- 《百家姓》(49-3):邢 (2010年7月3日)
- 《百家姓》(49-2):嵇 (2010年7月1日)
- 《百家姓》(49-1):程 (2010年6月29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