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51-2):羊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羊(ㄧㄤˊ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周官羊人之後,以官為氏。周代有個官職為羊人,所以後代子孫便以官職為姓。

2、出自於祁氏,原本為羊舌氏,為春秋時晉國大夫祁盈之後。一開始封於羊舌(今山西洪洞、泌縣一帶),其後代子孫便改姓為羊舌氏。後來去舌為羊氏。

3、出自於姬姓。春秋時,晉靖侯的兒子公子伯僑有位孫子名突,晉獻公時封為羊舌大夫,子孫稱作羊舌氏。羊舌突有五個兒子,其中大兒子羊舌赤,字伯華,二兒子羊舌胼,字叔向,兩位都是晉國賢臣。春秋後期,羊舌氏被其他晉卿攻滅,其中有位子孫逃至國外,改姓羊。

【郡望】

1、泰山郡:山東泰安縣境。
2、京兆郡:今陝西長安。

【堂號】

種璧堂:漢代羊公,名伯雍,施捨茶湯3年。有一人喝了以後從懷中掏出一升石子,對羊公說:「你種了這石子,可以得到美玉,還可以得到漂亮的妻子。」羊公就把石子種了下去,果然長出玉來。鄰居徐氏有一女兒很漂亮,沒有訂婚,因為她要討一雙白璧做的彩禮才許親。羊公知道了,便跪到種石子的地方去挖。果然得到五雙白璧,歡天喜地送到徐家。徐氏一見就許了婚。結婚後,生了10個兒子都很有才。羊公後來做了宰相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羊祜

羊祜(西元221—278年),字叔子。泰山南城(今山東省費縣西南)人。魏末任相國從事中郎。晉武帝(司馬炎)篡魏後,與羊祜策劃滅吳計謀。

泰始五年(西元269年),以尚書左僕射都督荊州諸軍事,出鎮襄陽。羊祜在出鎮襄陽期間,著力經略荊州。他首先設奇計誘使東吳放棄了石城(今鐘祥縣治)這一重要軍事據點,由晉兵佔據,解除了吳對襄陽的威脅,有力地控制了東吳的荊州夏郡(今鄂州)在漢水東、長江北的大片土地。

接著晉武帝即刻下詔撤銷江北都督,改置南中郎將,並把原屬江北都督管轄的駐漢東、江北部隊,劃歸荊州都督羊祜統率,使其兵力擴大到八萬多人。羊祜抽調四萬人墾田八百多頃,改變了羊祜初到襄陽時軍無百日糧的狀況。

不久,荊州八萬多士兵已經積有十年餘糧。與此同時,他對東吳的百姓盡心照顧並關懷備至;對東吳將士以德予以招徠;對東吳駐荊州的統帥,派遣使節與之經常交往,發展良好交情,使之各自保守疆界,互不侵擾,即所謂「從容以收大功」。

他還屢呈滅吳方略,屢薦平吳良將,先後推薦王浚留任益州刺史,舉杜預代己。這兩人都在滅吳和統一南方的戰爭中,建立了功勳。太康元年(西元280年)三月,滅吳的捷報傳到洛陽,群臣致賀。晉武帝舉起酒杯,流著眼淚說:「此羊太傅功也!」

羊祜死後,襄陽百姓在他平生嘗遊憩之所,建碑立廟,歲時祭祀。望其碑者,莫不流淚,因名為「墮淚碑」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