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
惠(ㄏㄨㄟˋ)。(hu□)
【歷史來源】
1、源自於黃帝的後代,以祖字為氏。遠古時期,黃帝之孫叫顓頊,顓頊之孫叫吳回。而吳回有位兒子叫陸終,陸終的第二子叫惠連,其子孫便以祖上的名字「惠」命姓。
2、出自於姬姓,以謚號為氏。周朝時,有位君主叫姬閬,稱號惠王。於西元前676-西元前652年在位,死後謚號為惠,史稱周惠王。於是後代子孫便以祖上的謚號為姓,稱為惠姓。根據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》和《萬姓統譜》的記載上考證,惠氏的家族歷史約在2600年左右,所以惠氏後人尊周惠王為惠姓的得姓始祖。
3、出自於滿族旗人和小數民族的改姓。根據民間傳說和有關料佐證,清朝年間,惠氏還增加過新的血液,這就是當時滿族旗人改姓惠。如富察氏。道光年間官拜陝甘總督的惠吉,滿洲鑲黃旗人;同治年間的廣西提督惠慶,出身於正黃旗。此外,瓜爾佳氏、薩爾圖克氏等也改成了惠姓。(這一點與民傳說的惠姓人與富〔音〕不通婚互相印證。)
【郡望】
1、琅玡郡:秦始皇時置。相當於現在山東省南部諸城、臨沂、膠南一帶。
2、扶風郡:漢武帝時置右扶風,為三輔之一。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,治所在今陝西省長安縣西。
【堂號】
1、景言堂:宋朝時,常熟知縣惠疇,勉勵農民勤於農事,發動人民學文化,表揚獎勵好人,懲罰壞人,把地方治理地很好。他建了一座閣子,丞相在上面題上「景言」兩個字作為對他的旌表。
2、惠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扶風堂。
【歷史人物】
惠士奇(西元1671-1741年),字天牧,一字仲孺,號松崖,又號豐農,晚號半農,人稱紅豆先生。清朝江蘇吳縣人。官編修、侍讀學士,曾典試湖南,督學廣東。傳父周惕之學,撰《易說》、《禮說》、《春秋說》,搜集漢儒經說,徵引古代史料,加以解釋,方法較宋儒為審慎縝密。
父名惠周惕,子惠棟亦以文名。康熙五十年進士,兩次擔任會試同考官。雍正初年,負責修築鎮江城,因資金不濟停工,削籍歸裡。乾隆元年(1735)恢復為侍讀,免除修城欠款。叫他纂修《三禮》。過了四年,告老回鄉,卒於家。
士奇師承家學,盛年在繁雜的政務之暇,兼治經史。晚年,對「經學」尤有研究,極力矯正漢儒王弼以來空疏說經的弊病;在註疏禮制方面,在古音古字上,不讓以往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再出現,並援引諸子百家之說,來相互引證以確定其真義。對《春秋》、《大學》等都有深入、獨到的研究。
他的著述很多,有《易說》六卷、《禮說》十四卷、《春秋說》十五卷、《大學說》一卷、《交食舉隅》三卷、《琴笛理數考》四卷。長於賦,清聖祖嘗問廷臣誰工作賦,蔣廷錫以王頊齡、湯右曾與士奇對。其詩沈德潛謂為「近唐人,以自然為宗。」著有《紅豆齋詩文集》。
相關文章
- 《百家姓》(51-3):於 (2010年7月19日)
- 《百家姓》(51-2):羊 (2010年7月17日)
- 《百家姓》(51-1):荀 (2010年7月15日)
- 《百家姓》(50-4):翁 (2010年7月13日)
- 《百家姓》(50-3):榮 (2010年7月11日)
- 《百家姓》(50-2):陸 (2010年7月9日)
- 《百家姓》(50-1):裴 (2010年7月7日)
- 《百家姓》(49-4):滑 (2010年7月5日)
- 《百家姓》(49-3):邢 (2010年7月3日)
- 《百家姓》(49-2):嵇 (2010年7月1日)
- 《百家姓》(49-1):程 (2010年6月29日)
- 《百家姓》(48-4):龔 (2010年6月27日)
- 《百家姓》(48-3):鈕 (2010年6月25日)
- 《百家姓》(48-2):吉 (2010年6月23日)
- 《百家姓》(48-1):崔 (2010年6月21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