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51-1):荀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荀(ㄒㄩㄣˊ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起源於遠古時期,是軒轅氏部落首領黃帝的後代。相傳,黃帝有25子,分為12個姓氏,而荀便是12姓氏其中之一。

2、在黃帝時期,有位大臣叫荀始,是位手巧心靈的藝師。他專門負責製作大小官員的官帽。於是後代子孫便以祖父的名字命姓,稱為荀氏。

3、出自於姬姓,以國名為氏。根據《姓苑》所載,西曆前11世紀,周文王姬昌的第17個兒子被封在郇(今山西省臨猗縣,有一方說詞在今山西省新絳縣),建立郇國,為伯爵,史稱為郇伯,又稱郇叔。春秋時被晉國武公所滅,於是後代子孫便以國名為姓氏,之後又去邑字旁而加草字頭,便成為荀姓。

4、也是出自於姬姓,春秋時晉國公族,隰叔之後,以邑名為氏。根據《通志•氏族略》記載,荀本來是姬姓諸侯國,後來被晉國所滅後,成為荀邑(在今山西省晉平縣西)。隰叔被封在荀,為荀侯,後裔便以封地為姓,稱荀氏。直到漢宣帝時,因宣帝名詢,而荀與詢同音,荀姓只得姓孫,連他們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孫卿。

【郡望】

河南郡:漢高帝時置,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。
  
【堂號】

1、作冠堂:黃帝有臣子叫荀始,創作冠(帽子)。

2、蘭令堂:戰國時,荀卿是齊襄王的老師,後來有人在襄王面前說他的壞話,他就去了楚國,做了蘭陵令。他厭惡當時政治污濁,遂研究孔子、墨子等學問,創性惡之說。著有《荀子》一書傳世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荀灌娘

荀灌娘生於晉惠帝元康元年,從小不喜歡讀書寫字,更與針織女紅無緣,卻偏愛舞槍弄劍,打拳踢腿,小小的女孩兒家,比男孩子還要剽悍。她的父母無可奈何,索性順其天性發展,並聘請名師授武藝。荀灌娘十歲以後,已能騎馬張弓,一根小銀槍更是揮舞的出神入化,儼然就是個小女俠的模樣。

苟灌娘的父親是被譽為「履孝居忠,無慚往烈」的荀崧,他世襲侯爵,曾任襄陽太守,繼擢平南將軍,坐鎮宛城,都督江北諸軍事,後封曲陵公。

荀崧由襄陽太守調昇平南將軍,是在晉愍帝建興元年,當時駐節宛城,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陽。南陽是一片平原地區,荀灌娘整天馳騁在廣漠的原野上,射飛鳥,獵狐免,常常滿載而歸,城裡城外只要一看到一騎駿馬奔馳而過,大家就都知道這是荀灌娘,此時論槍如游龍飛虎,談箭已能百步穿揚,父母愛如掌上明珠,滿城軍民更是交相讚譽,而此時荀灌娘實際上也才十三歲。

就在荀灌娘十三歲這年,春耕剛過,幾萬賊兵在匪首杜曾帶領下由西域流竄到宛城。當時宛城守軍僅有千人,又在青黃不接的時侯,貯存的糧草十分有限,勢難長期固守,情況非常危急。

匪首杜曾原本也是官宦子弟,為奸人構陷而全家遭難,杜曾含冤莫白,竟至鋌而走險。初意是為父報仇雪恨,後來卻因召募的匪徒成份複雜,漸成騎虎難下之勢,騷擾州縣,姦淫擄掠,所過之處,廬舍為虛,朝廷連番圍剿。於是流竄宛城,想取得這個富庶的地區,作為根據地,休養整備,再圖大舉。

荀崧自忖城中兵力薄弱,守禦尚且不足,更不可能輕言出擊,然而長此困守,待至矢盡糧絕又當如何呢?想來想去,唯一可行的辦法,就是派遣一個智勇雙全的人突圍出城,馳往臨近的襄陽求救。因為襄陽太守石覽,是荀崧的舊部,這時他駐守襄陽,兵強糧足,雄視一方,只要能發兵前來,必可解救宛城之圍。荀崧把自己的計劃向文武官員宣示以後,大家雖然十分贊同,但卻沒有一人願意擔任突圍求救的任務。

荀崧感歎不已,正在一籌莫展的時侯,驀然間,荀灌娘由屏風後轉出,朗聲說道:「女兒願往襄陽投書請援!」荀崧大驚,加以拒絕:「滿庭文武都不敢擔此重任,你一個小小女孩子,如何能夠突出重圍,又如何能夠抵擋賊兵的追殺?」不料荀灌娘卻答道:「女兒雖然幼小,但卻習得一身武藝,乘敵不備,出其不意,必可突圍而出。與其坐以待斃,何不冒險一試?倘能如願,不僅可以保全城池,實際上也拯救了黎民百姓的生命財產,如果不幸為賊兵所阻,頂多也不過是一死而已,同是一死,何不死裡求生,冒險一行呢?」

事實確實如此,荀崧考慮良久,又作了一番研究與安排,終於同意了女兒的請求,於是選派了壯士十餘人,組織了一支閃電突擊隊,藉著濃濃的夜色作掩護,一湧而出,向襄陽城飛奔而去,馬快情急,穿壘而過,賊兵措手不及,眼睜睜地看著一隊人馬消失在黑暗的遠方。

一路奔波,第三天的午後抵達襄陽,襄陽太守石覽看到老上司的求救信,又聽到荀灌娘的慷慨陳詞,對一個十三歲的女孩子甘冒矢石,突出千軍萬馬包圍的精神和膽識,不禁大為感動。當即發兵,而且還修書一封連夜飛馳荊州太守周仿,請他協同出兵解救宛城之圍。
  
最後兩方大軍趕到救援,如火如茶的戰鬥在宛城四周展開,荀灌娘揮舞銀槍左衝右突,於是大獲全勝。
  
荀灌娘以一個十三歲的小女子,竟能力排眾議,突出重圍,以其勇毅與純誠,搬來大軍救援,復以奮不顧身的膽識與豪氣,連番擊殺賊將,獲得輝煌的勝利,宛城所有的軍民賴以保全,整個國家也深受其利,荀灌娘能夠名垂千古,實非偶然。只是正史上沒有提及她爾後的一切,稗官野史中也找不到除此之外的一點兒蛛絲馬跡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