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36-4):郭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郭(ㄍㄨㄛ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夏代的郭支和郭哀之後。相傳,早在上古夏後氏部落領袖禹的時代(約西曆前21世紀),郭姓就已得姓開基。郭姓人的得姓,有相當古老的淵源。古書記載「禹乘二龍,郭支之御」。「上古有郭侯,夏朝的禹即有馭手郭哀。」郭支與郭哀是中國有史籍記載的最早的郭姓人。因此,我國歷史上建都陽城(今河南登封東)等地的夏代人郭支與郭哀,都被後人認為是郭姓人的始祖。

2、出自於商代郭崇之後。根據《三一經》記載:商有郭崇。可知商代繼夏代之後也有郭姓。因此,商代郭崇,也被認為是郭姓人的另一位始祖。

3、出自於姬姓。周代虢國的子孫後代是當今郭姓最大、最主要的一支,他們以郭為姓,淵源自姬姓,又多半與河南、山西有關。西周初年,周武王姬發封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在東虢(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)。到了西週末年,周王室衰微,申侯勾結犬戎作亂,周幽王被殺於驪山,周王室被迫東遷。當時,鄭武公與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洛陽,立下汗馬功勞,深得平王依重,同時把鄭國從陝西遷到河南虢(即東虢)、鄶之間。為興建鄭國,鄭武公於周平王二年(西曆前769年)滅鄶國,平王四年(西曆前767年)又吞併東虢。從此,鄭國日漸強盛,引起各諸侯國的不滿。楚國趁機起兵向周平王問罪,率陸渾(地在河南省嵩縣東北)之師,逼近洛陽。周平王大懼,於是把虢叔裔孫虢序封於陽曲(地在今山西太原市北),號曰虢公。因虢、郭音同,虢公又稱郭公,於是,後代便改成郭姓。

4、以居處命氏。中國古代有些居住在城、郭、園、池的人,分別以「城」、「郭」、「園」、「池」為姓。其中居住在郭(即外城,古代「郭」字的字義為外城)的人,以居住地為姓氏,形成郭姓。

【郡望】

1、太原郡:戰國時置郡。此支郭氏為漢郭全之族所在。漢末大司農郭全代居太原陽曲,生蘊,蘊生准、配、鎮。准,魏雍州刺史,生奕。配,城陽太守,其婿有裴秀、賈充。鎮,尚書郎、昌平侯。鎮七代孫祚,後魏左僕射、東光文貞公。曾孫士謙、士倫。士謙玄孫由為駙馬。士倫,唐倉部員外、深州刺史。曾孫珍,桂州都督。

2、華陰郡:漢時置。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。隋大將軍蒲城公郭榮,太原人,後居華州,生福善,唐兵部侍郎。榮弟宏道,同州刺史,生敬君、廣敬。敬君生依仁。廣敬左威衛大將軍,禮部尚書。廣敬生昶,慶州刺史。郭子儀說:榮,父叔進之後。進曾孫通,美原尉,生敬之,天寶中渭、吉、壽三州刺史。生子秀、子儀、子英等11子。

【堂號】

1、尊賢堂:戰國時燕昭王招賢,郭隗對他說:「你如招賢,先從我開始。你把我當賢人尊重,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。」於是昭王給他建了宮室曰金台,並敬郭如老師,後來樂毅、鄒衍、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紛紛歸附燕國,燕國於是強大起來。

2、郭姓的主要堂號還有「太原堂」、「華陰堂」、「馮翊堂」、「汾陽堂」等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郭子儀

郭子儀(西元697年-781年),字子儀,又稱郭令公,華州鄭縣(今陝西華縣)人,唐代軍事名將。平安史之亂,聯回紇,征吐蕃,官至太尉中書令,身系唐室安危二十年。封汾陽郡王,世稱郭汾陽。

郭子儀出身官吏之家,父親是郭敬之。早年未受重用,天寶十四載(西元755年)安史之亂時,被封為朔方節度使(靈武,在今寧夏靈武西),奉詔討伐,聯合朔方軍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,會師常山(河北正定),擊敗史思明,收復河北。此時郭子儀建議皇帝,北取范陽,直搗叛軍虎穴,以減輕潼關之圍,玄宗不允,這種下日後藩鎮割據的局面。

天寶十五載(西元756年)與回紇聯軍平定河曲,次年春天收復河東(今山西永濟)、馮翊(今陝西大荔),並進攻潼關,大敗崔干佑,唐軍死傷過萬人。崔干佑退保蒲津。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。

至德二載(西元757年),奉詔引兵赴鳳翔,途中在白渠留運橋(今三原東南)擊敗李歸仁鐵騎五千人,五月,與安守忠、李歸仁戰於清渠(今西安以西)失利,退保武功(今武功西北),九月,隨元帥廣平王李俶率唐與回紇合兵十五萬人,再與安守忠、李歸仁交戰於香積寺(今長安縣西南)之北,回紇兵繞到敵人後方,前後夾擊,殺敵六萬人,張通儒逃往陝郡,最後收復首都長安(今西安),唐軍威儀再度得以重現長安。

其後,唐軍乘勝東進,於新店(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)大敗嚴莊、張通儒等十五萬人,迫使安慶緒渡黃河,退回相州。東郡洛陽復歸。以功加司徒,封代國公。史思明從范陽率軍救安慶緒,雙方大戰於安陽河(今安陽北)北列陣接戰,廝殺難分難解,最後唐兵退潰。

這場戰役的主要指揮者宦官魚朝恩,並無領導才能,將戰役失敗之責歸於郭子儀。郭子儀被召還長安,解除兵權,處於閒官。寶應元年(西元762年),太原(今太原西南)、絳州(今山西新絳)軍兵叛亂,朝廷恐懼,封子儀為汾陽王,出鎮絳州。又遭宦官程元振離間,解除兵權。

廣德元年(西元763年),吐蕃趁安史之亂攻佔河隴地區,程元振知情不報,僕固懷恩勾引吐蕃、回紇入侵。同年十月,吐蕃攻到奉天,一度直逼長安,朝廷再度啟用子儀為關內副元帥。此時吐蕃軍已渡渭水,迫唐代宗棄長安東奔陝州,子儀循秦嶺至商州(陝西商州)收集散兵數千人,以智取勝,白天擊鼓張旗,夜間多處燃火,吐蕃不解其意,乃撤兵西去,於是長安光復。十二月,代宗回長安,郭子儀到滻水迎接。代宗羞愧說:「用卿不早,故及於此。」

廣德二年(西元764年),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謀反,引回紇、吐蕃十萬軍進攻關中。子儀埋伏於干陵(陝西干縣),回紇、吐蕃軍知其有備,不戰而退。永泰元年(西元765年)十月,吐蕃、回紇再度聯兵內侵,子儀在涇陽(今屬陝西)被回紇所圍。子儀在回紇素有威望,親率數十騎到前線,親自說服回紇大帥藥葛羅與唐結盟,反將吐蕃打回去,穩住關中,長安之危遂解。

大歷元年(西元766年),屯軍於河中,使軍糧充裕。大歷八年,吐蕃十萬之眾強攻涇、邠(今彬縣),子儀遣兵馬使渾瑊出兵宜祿(今長武),結果首戰失利,遂召諸將檢討戰敗原因,再兵分三路,連克百城(今甘肅靈台西南)、潘原(平涼東)等地,吐蕃敗退。大歷十四年(西元780年),唐德宗李適繼位,子儀被尊為「尚父」。建中二年(西元781年)六月,郭子儀去世。謚忠武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