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6-2):呂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呂 (ㄌㄩˇ 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. 出自姜姓。相傳炎帝之後裔-伯益,因佐大禹治水之功,被封於呂(在河南省南陽市西),史稱呂侯,賜姓姜。又伯益之後裔-呂尚,亦稱姜子牙、太公望,輔佐周武王滅商,為齊國開國始祖。

2. 源於姬姓。春秋時,晉國大夫為魏錡食封於呂,號呂錡。其子呂相,遂以呂為姓。

3、出自少數民族。據《魏書·官氏志》及《通志·氏族略》等載,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,原鮮卑族之代北複姓比丘氏、副呂氏、叱呂氏改為漢字呂氏;五代後周時,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改為漢字呂氏。

【郡望】

1、河東郡:秦置河東郡,。治所在安邑(今山西省夏縣西北),轄晉西南地區。東晉在蒲阪(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,按即劉裕滅後秦時)。隋唐為蒲州河東郡。隋又分蒲阪置河東縣為治所。明並河東縣入蒲州。

2、淮南郡:漢曾置淮南國,治六安(今安徽省六安北),後遷壽春(今壽縣)。魏亦曾置淮南國,後為淮南郡,轄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區。隋亦以壽州為淮南郡(唐為壽州壽春郡)。

3、東平郡:漢有東平國,南朝為郡,治無鹽(今山東省東平東)。隋唐曾以鄆州為東平郡,治須昌,在今東平西北。宋宣和時以鄆州為東平府,治須城,即今東平。明清為州。民國改縣。

4、金華郡:元末,朱元璋取婺州路,改為寧越府,旋改金華府,治金華(今屬浙江省)。

5、晉江郡:唐·開元六年(718年)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縣。泉州州治與晉江縣縣治同地。此時泉州領晉江、南安、莆田、龍溪、清源(今仙遊縣)五縣。治所在今福建省東南沿海,晉江下游。

【堂號】

1、渭濱堂:商朝末年,呂尚(姜子牙)在渭水濱釣魚隱居。周文王訪賢聘他為宰相。他幫助周文王、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業的基礎。

2、東萊堂:南宋呂祖謙,官著作郎兼國史館編修,著《東萊博議》,對春秋三傳有獨到的見解。

【歷史名人】

呂不韋

呂不韋(約西曆前292年∼235年),是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人。他是陽翟的大商人,到各地做生意,以低價買進,高價賣出,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。有一天到趙都邯鄲去做生意,看見在趙國當人質,生活困窘,很不得意的子楚(即異人)。一見到他後卻非常喜歡,說:「子楚就像一件奇貨,可以囤積起來,等待高價售出。」於是他就去拜訪子楚,對他說他想要光大他的門庭。子楚笑著回答說,你先光大自己的門庭,然後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!呂不韋說,只有你的門庭光大了,我才有機會光大啊!子楚心裡明白呂不韋的意思,就拉他坐下一起深談。呂不韋就分析當時的情況給他聽,說:「秦王已經老了,安國君被立為太子。他非常寵愛華陽夫人,但華陽夫人沒有兒子,能夠選立太子的只有華陽夫人一個。現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,你又排行中間,不受秦王寵幸,長期被留在諸侯國當人質,即使是秦王死去,安國君繼位為王,你也不要指望和你長兄及其他常在秦王身邊的兄弟們爭太子之位。」子楚覺得他說的有道理,但不知該怎麼辦?呂不韋又說:「你很貧窮,又客居在此。我雖然不富有,但願意拿出千金供你西去秦國遊說,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,讓他們立你為太子。」子楚於是叩頭拜謝,承諾如果有一天計劃實現了,願意分秦國的土地和他共用。後來果然一切如計劃中順利進行,子楚即位(即莊襄王),任呂不韋為丞相,封為文信侯,食河南洛陽10萬戶。

而呂不韋在史冊上最為著名的是編了《呂氏春秋》。因為在當時,魏國信陵君、楚國春申君、趙國平原君、齊國孟嘗君,他們都禮賢下士,結交賓客,並且還互較高下。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,不能不如他們,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,給他們優厚的待遇,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。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,像荀卿那班人,著書立說。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也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,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、六論、十二紀,共二十多萬言。呂不韋自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,所以號稱《呂氏春秋》。並將它公佈在咸陽的城門,請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,如果有人能增刪一個字的,就給他一千金的獎勵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