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
何( ㄏㄜˊ)。
【歷史來源】
1、源出姬姓。西周初,周成王之弟唐叔虞之後裔受封於韓,建立韓國,後亡於秦。韓王子孫以國為姓。韓王安之子為避仇逃到江淮一帶,因當地人讀「韓」音如「何」,字隨音變,其子孫遂改韓為何姓。
2、唐代「昭武九姓」之一有何氏。隋唐西域阿姆河、錫爾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「昭武九姓」,即康、史、安、曹、石、米、何、火尋和戊地。
3、冒姓或賜姓。如漢時有叫何苗的,其本姓朱,冒姓何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,鮮卑複姓賀拔氏為單姓何氏。五代吐谷渾亦有何氏,吐谷渾亦作吐渾,為鮮卑的一支。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入明,被朝廷賜姓何氏,其後也有以何為姓的。
4、以名為姓。《漢書·五行志》載,西漢時有朱何苗者,以己名的第一個字為姓,改姓何名苗。他的子孫沿襲下去形成望族,成為何姓的另一支。
5、少數民族改姓。據《五代史》載,唐時北方少數民族吐谷渾氏,其中有的改為姓何。
【郡望】
1、廬江郡:西晉時期的廬江郡,轄今東起安徽蕪湖、北至壽縣、南至江西九江的廣大地區,郡治舒縣(今安徽省舒城)。
2、東海郡:東海何氏家族具體在東海郯縣(今山東省郯城市)。何氏該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劉宋時代,較廬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,而且歷史短暫,家庭分支較多。影響大者有三,何承天一門最負盛名,另外兩支為何思澄家族、何慧炬家族。
3、扶風郡:漢武帝置右扶風,為三輔之一。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。治所在槐裡(今陝西省興平東南),西晉移治池陽(今陝西省涇陽西北),唐時又曾改岐州為扶風郡。此支何氏,其開基始祖為汝陰(今安徽省阜陽)何氏6世孫何比干及平輿(今屬河南省)漢吏何並。
4、丹陽郡:又稱潤州,治所在今江蘇省丹陽。治今鎮江、丹陽一帶。隋置潤州,治延陵(今江蘇省常州),唐移丹徒(今鎮江)。北宋政和間升鎮江府。
5、齊郡:西漢先為臨淄郡,後改齊郡,治臨淄(在今山東省臨淄一帶)。隋唐為青州北海郡。
【堂號】
1、水部堂:南朝梁代何遜,官至尚書水部郎,長於詩文寫作,著有《何水部集》,其後世子孫為紀念這位先賢,就以「水部」為堂號。
2、四友堂:明朝大學問家何良俊不僅學問做得好,而且處世態度也極豁達,自稱與莊子、維摩詰、白太傅三人為友,加上自己合為四友,並把書房稱作「四友齋」,他的後人也就很自豪地稱自己的家族為「四友堂」。
3、忠孝堂:明代許州人何清在寧夏環縣做官,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,徒步千里回鄉奔喪,在母親墓前結廬守孝三年,其後世族人自稱「忠孝堂」。
4、廬江堂:韓瑊為何姓始祖,其說言之鑿鑿,據《湞陽水木記》:「瑊公姜妣皆壽百齡,卒後葬於廬江東鄉望淮崗,也稱何墳岡,至宋猶存。」宋代崇寧年間一代鴻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經何墳岡,曾題詩紀念:「何墳岡上草幽青,七國邊塵尚可驚;姬裔未應灰灼火,呂蛆那怪誤疑冰。川舟百代行人濟,華表千年歸鶴鳴。壤土不隨函谷變,驪山徒自發崇陵。」後來韓(何)瑊子孫就在廬江一帶繁衍,發展成為望族,後代人就以「廬江」作為何氏的堂號,稱為「廬江堂」。
【歷史名人】
何景明 (西曆1483-1521),字仲默,號白坡,又號大復山人,明代信陽州人。從小就刻苦好學,8歲能作詩文,有「神童」的美稱。15歲中舉人,19歲中進士,授中書舍人,以後陞官至陝西提學副使。
他一生崇尚節義,不慕榮華富貴,非常勤奮的寫文章,總共留下辭賦32篇、詩1560首、文章137篇。當時集成26卷,後人續集分類至69卷。另外還有《大復集》38卷、《鄉射禮直節本》、《雍大記》30卷、《學約》、《大復論》等3卷、《校漢魏詩》14卷、編定王右丞詩集5卷等,可說是一個相當多產的文人。
在正德年間,朝政腐敗,皇帝收宦官為義子,養佛僧於內廷。於是景明上疏指責「義子不當蓄,邊軍不當留,番僧不當寵,宦官不當任」,言詞非常激烈,看到奏疏的人,都替他捏一把冷汗。但是當他後來東山再起時,達官貴人卻反而爭相巴結他。尤其是皇帝的義子宦官強尼,送一古畫求他題詞,景明說:「此名筆,毋污人手。」放了很多年,始終不幫他寫一個字,可見他是一個頗有風骨的人。
何景明一生不但自己努力創作,也重視人才的培養,在他任陝西提學副使時,教學生專攻「經術世務」,選擇優秀生到正學書院學習,親自講解經學。
他為官清廉,作為皇帝的欽差大臣,出使滇南歸來,不取地方官吏貢獻一金一物。此在《明史》中也明確記載他「官囊不滿三十金。」這在「一年清知府,十萬雪花銀」的封建社會官場中,的確是難能可貴。可惜他積勞成疾,後來回家鄉後病死,享年才39歲。
相關文章
- 《百家姓》(5-4):許 (2009年7月18日)
- 《百家姓》(5-3):尤 (2009年7月16日)
- 《百家姓》(5-2):秦 (2009年7月14日)
- 《百家姓》(5-1):朱 (2009年7月12日)
- 《百家姓》(4-4):楊 (2009年7月10日)
- 《百家姓》(4-3):韓 (2009年7月8日)
- 《百家姓》(4-2):沈 (2009年7月6日)
- 《百家姓》(4-1):蔣 (2009年7月4日)
- 《百家姓》(3-4):衛 (2009年7月2日)
- 《百家姓》(3-3):褚 (2009年6月30日)
- 《百家姓》(3-2):陳 (2009年6月28日)
- 《百家姓》(3-1):馮 (2009年6月26日)
- 《百家姓》(2-4):王 (2009年6月24日)
- 《百家姓》(2-3):鄭 (2009年6月22日)
- 《百家姓》(2-2):吳 (2009年6月20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