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明慧教室

明慧學校教案(42):魏晉南北朝

文/梁淑萍

【明慧學校】

教學對象:小學以上  

教學時數:80分鐘

教學目標:了解歷史變遷與分久必合, 合久必分的歷史。

教學準備:

1.研讀教學參考資料       2.如必要的話,設計學習單

教學流程:

1.引言-提問 (5分鐘)

(1)有沒有人聽過「三顧茅廬」的故事呢?
(2)小朋友知不知道「聞雞起舞」故事裡講的是哪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呢?

聞雞起舞

2.講述教學重點 (15分鐘)

-講述三國發展過程,並穿插附錄一和附錄二的資料-講述西晉歷史演變及清談之風
-講述東晉及五胡什六國,並穿插附錄三、附錄四和附錄五的資料
-以附錄六的資料作總結,從音樂、服飾、雕刻藝術、繪畫等介紹此時期為一廣泛興佛             之年代

3.自由討論 (15分鐘)

(1) 說說蜀漢在當時國土面積最小、兵力也最弱,為何還能立足於「三分天下」之中呢?
(2) 大家聽老師講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,並討論其背後的隱藏涵義。
(3) 西晉時,為何清談之風逐漸盛行?
(4) 讓全體學生參與討論並列出此時期哪些可作為「廣泛興佛的年代」之特徵呢 ?

4.評量 (5分鐘)

(1)可用口頭測驗學生的理解程度
(2)也可利用自由討論時提出問題進行評量
(3)或發給學習單

評量方式

(1)口頭測驗。可於自由討論時同時進行。
(2)如有設計學習單,也可發給學生帶回家作答,下次上課時交回。

教學重點

三國 (西元220年-西元280年)

東漢末年
,宦官專政,外戚爭權,政治腐敗,大姓豪族獨霸經濟,壟斷教育,軍閥殘暴,官吏貪污民間起義層出不窮,公元184 年,太平清道首領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"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""天下響應,京師震動"東漢王朝發動各路大軍鎮壓


在參加鎮壓的隊伍中,騎都尉
曹操因軍功突出,戰後被任為濟南相;孫堅因軍功被任為別部司馬;劉備也因軍功被任為安喜縣尉在鎮壓黃巾軍後, 全國被地的軍閥所割據,無處不在混戰


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統一了中國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奪得政權,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,建立魏王朝

一年後,以皇族自居的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王朝,又明年,孫權在武昌建立吳王朝成三國鼎立,史稱三國

三國初期,各國主要致力於整頓吏治,恢復社會秩序和發展經濟。從曹操統一北方、開展屯田開始,生產逐漸恢復,曹操又改革了東漢以來的許多弊政,抑制大地主豪強的勢力,掃除了宦官和外戚的專權,吸收中下層地主階級人物參加政權。魏文帝時,又實行九品中正法,承認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權利,在經濟上也給予優惠。

 

蜀國在三國之中,面積最小國力也最弱。但劉備用人得當〈參考附錄一〉武將有張飛、關羽,而文將有諸葛亮。丞相諸葛亮嚴格自律而且足智多謀,其紀律嚴明,賞罰分明,使蜀國國力得到增強。特別是諸葛亮招撫西南,使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開發,加強了民族團結。但不幸,劉備在位只有3年,後主劉禪繼位,雖有賢能的諸葛亮輔政,卻是個扶不起的阿斗。諸葛亮死後,蜀漢就走上滅亡的命運,終被曹魏併吞。〈參考附錄二〉

 

吳國自公元211年孫權遷都建業後,東南地區很快得到開發,共得43郡313縣,比東漢時大大增強。吳國土地開闢,農業發展,政治穩定,航海業發達。

 

三國的軍事實力以魏國最強,吳國次之,蜀國最弱。三國中以吳國的時間最長,共52年;次為魏,共45年;再次為蜀,共43年。晉武帝太康元年(280),晉滅吳。至此,三國時代宣告終結。

 

西晉 (西元265年-西元316年)

 

自司馬炎的祖父司馬懿始,司馬氏掌握魏的大權,至司馬炎手篡魏的機會成熟,司馬炎篡魏,吞并吳、蜀而有天下,國號晉,是為晉武帝,傳至愍帝,為前趙所滅,史稱西晉。

 

西晉王朝結束了東漢末年以後的混亂局面,在西晉的後期,歷時16年之久的「八王之亂」,使晉室諸王勢力耗盡,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,各民族紛紛起兵反晉。自公元304年匈奴劉淵稱帝開始,至公元439年北涼降魏止的136年間,北方曾出現五胡十六國。

 

西晉王朝是一個門閥貴族的政權。晉武帝司馬炎制定的政治經濟措施,大多以保護士族門閥的利益為前提,允許官吏按官品高低佔有不同數量的土地和佃客、蔭戶。曹魏時制定的「九品中正制」到了西晉,已發生相當大的變化。中正官職多為世族門閥出身的官僚所把持,這一制度變成為他們培植門閥私家勢力的重要工具。

 

西晉統治時期,豪強大族的勢力得到發展,士庶之間的矛盾不斷擴大,削弱了西晉的統治力量。門閥士族的空前發展,構成了與皇權的矛盾,也直接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動亂的根源。這一時期,統治集團奢侈腐化,聚斂了大量財產,互相爭豪比富。許多士人身處亂世,遂悲觀消極、逃避現實、不問政事,終日飲酒清談,玩世不恭。於是清談之風一時大盛。

 

同時朝廷內的權力爭奪激烈複雜,使西晉統治面臨危機。晉武帝為了鞏固皇權,大封宗室為王,以諸王統率兵馬出鎮一方,並擁有地方的軍政權。晉惠帝統治時期,朝廷內部發生激烈的權力爭鬥,諸王相繼捲入。從公元291年開始,先後有汝南王亮、楚王瑋、趙王倫、齊王冏、成都王穎、長沙王乂、河間王顒、東海王越八王為爭奪皇位,在洛陽一帶相互攻殺,戰亂歷時16年之久,兵民死亡達數十萬人,許多城鎮被焚毀,史稱「八王之亂」。「八王之亂」使西晉初年並不十分發達的經濟,受到更為嚴重的破壞,耗盡了西晉的國力。

 

從東漢以來,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,北方的民族關係十分複雜。西晉末年,北方民族關係日趨緊張,一些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利用各族人民反抗西晉的鬥爭,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慾望,紛紛建立由少數民族豪帥佔最高統治地位的割據政權。八王之亂後期,參戰諸王相繼敗死,匈奴族劉淵自稱漢王,不久又稱帝。劉淵死後,其子劉聰派兵攻陷西晉首都洛陽,俘虜了晉懷帝,西晉名存實亡。因此事發生在懷帝永嘉五年(公元311),史稱「永嘉之亂」。北方百姓為躲避戰亂,大量南遷,又稱「永嘉南渡」。西元316年,匈奴兵攻入長安,俘了晉愍帝,西晉至此滅亡。西晉享國51年。

 

東晉及五胡十六國 (公元317年-公元420年)

 

西晉王朝滅亡後,漢族政權退守江東。西元317年,鎮守建康(今江蘇南京)的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,史稱東晉。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,到西元420年被劉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,共享國103年。

 

東晉是門閥政治發展的鼎盛時期,皇權衰落。司馬睿稱帝有賴於南方官僚士族的擁戴,東晉政權建立之初,先後平息了王敦和蘇峻之亂,統治趨於穩定。門閥大族王、謝、庾、桓先後支配著王朝政局。

 

南來士族祖逖曾率軍北伐,一度收復黃河流域。在此之後,當權的士族多標榜北伐以增加門戶威望,其中以桓溫的三次北伐最為著名。他曾經收復洛陽,進入關中,進兵河北,但都未能夠鞏固北伐成果〈參考附錄三〉

 

西元386年,前秦南下,東晉面臨空前威脅,在宰相謝安的運籌下,謝石、謝玄率北府兵大敗前秦軍隊,取得了淝水之戰的決定性勝利〈參考附錄四〉。此後,南方由於外亂威脅解除而爆發內戰,孫恩、盧循起兵。桓玄在內戰中獲勝,一度篡晉。北府兵將領劉裕起兵鎮壓了農民軍,並通過北伐樹立威望,最終取代東晉。

 

東晉不以恢復中原為意,門閥大族致力於南方的莊園經營。北方大族及大量漢族人口遷徙江南,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。南下的北方農民和土著農民辛勤勞動,開闢南方廣大的山澤荒野,促進了江南的開發,使中國經濟重心開始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。

 

與此同時,中國北方陷入分裂混戰,黃河流域成匈奴、羯、鮮卑、氐、羌等「五胡」族軍閥爭殺的戰場,各個「胡」族首領紛紛建立政權,和東晉漢族政權長期對峙,史稱五胡十六國。從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,316年滅掉西晉,到439年鮮卑拓拔部統一北方,這100多年裡,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,先後建立了前趙(匈奴)、後趙(羯)、前燕(鮮卑)、前涼(漢)、前秦(氐)、後秦(羌)、後燕(鮮卑)、西秦(鮮卑)、後涼(氐)、南涼(鮮卑)、西涼(漢)、北涼(盧水胡)、南燕(鮮卑)、北燕(漢)、夏(匈奴)等十五個政權,連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漢,總稱十六國。在十六國時期,除十六國之外,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魏、丁靈翟氏建立的魏、武都氐帥楊氏建立的仇池國、鮮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、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個政權,總計先後建立了21個政權。上述政權中,後趙、前燕、前秦都曾佔據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,尤其是前秦曾基本上統一了北方〈參考附錄五〉,不過時間都很短,在百餘年時間,北方戰亂基本上沒有停息。

 

南北朝 (公元420年-公元589年)

 

南北朝時期是兩晉以後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時期,從西元420年開始,到589年結束,共169年。

 

東晉及五胡十六國之後,中國歷史進入南北分裂、南北對峙的階段。在南方,雖然先後有劉宋、南齊、蕭梁和陳四個政權的更迭,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,其餘的時間,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(今江蘇南京)。劉宋(420-479年)是其中疆域最大、最強、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,歷4代8帝。南齊(479-502年)國祚短暫,只有23年,但由於爭殺頻繁,竟歷3代7帝,平均3年一帝,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。梁代(502-557年)歷3代4帝,其中梁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,幾近半個世紀。陳(557-589年)首尾凡33年,歷3代5帝。陳承衰梁之弊,是版圖狹窄、人口孤弱、力量單薄的王朝,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,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。歷史上把宋、齊、梁、陳這南方四朝稱之為南朝。

 

南朝的歷史是門閥士族由盛而衰的歷史,南朝的皇權比較強大,門閥士族社會地位雖然高貴,卻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。隨著江南開發的不斷深入,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漸上升,步入官僚行列,為皇帝所倚重。從梁陳之際開始,南方內地的土豪,也成為割據的一方勢力。

 

十六國後期,一個極為落後的少數民族拓跋鮮卑逐漸強盛起來,打敗後燕入主中原,在建立北魏政權(386-534年)之後,又消滅各割據政權,從而結束了這一地區長期混戰的局面。按照史家的習慣,北魏統一北方的太延五年(439年)往往被視為北朝的起始之年。北魏前期以平城(今山西大同)為都,孝文帝大舉實行漢化,政治中心也遷徙到中原腹地洛陽。北魏立國一百多年,歷9代12帝,是對南北朝歷史影響較大的一個王朝。

 

北魏初期,實行宗主督護制,其漢化趨勢也快,孝文帝實行三長制,頒佈均田制,遷都洛陽,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。這一改革雖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,卻引起了部分守舊貴族和鮮卑武人的反對。孝明帝正光四年(523)年,六鎮起兵,北魏陷入分裂和內戰。

 

北魏孝武帝末年,權臣高歡、宇文泰將北魏轄區切割成東、西兩塊。東魏(534-550年)以鄴城為都,歷16年,西魏(535-556年)都長安,經3帝,共享國22年。東、西魏先後被北齊(550-577年)和北周(557-581年)取代。北齊是鮮卑化漢人高氏所建的政權,立國28年,有3代6帝。西元577年,周滅齊,北方重新統一。北周是宇文鮮卑人統治的王朝,歷3代5帝,計24年。西元581年,北周外戚楊堅奪取了帝位,改國號為隋。歷史上把北魏、東魏、西魏、北齊、北周這北方五朝稱之為北朝。南北政權對立的時期,歷史上叫做南北朝。

 

附錄一:華夏歷史─盡情演“義”的時代 三國(二)

 

 

附錄二:三顧茅廬

 

附錄三:聞雞起舞 

 

附錄四:謝安東山再起

   

附錄五:撫黎元、勤庶政--前秦皇帝苻堅

 

附錄六華夏歷史─廣泛興佛的時代 兩晉與南北朝(九)
華夏歷史廣泛興佛的時代 兩晉與南北朝(十)

 

 

 

 

參考資料

大紀元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