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54-2):邴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邴(ㄅㄧㄥˇ)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源自於春秋,以封地名為姓,是晉大夫邴豫的後代。根據《通志》資料記載,邴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城邑(今河南成武縣東)。晉國大夫邴豫的封地就在邴,他的後代遂用祖先的封地作為自己的姓。後來有的便去掉邑字旁,以丙為姓,稱為丙氏。在古代,丙和邴是通用的,所以邴也當作丙。

2、出自於春秋時期,以封地為姓,是齊大夫邴鸀的後代。根據《通志》記載,邴,又名祊,是春秋時祭祀泰山的一個城邑(今山東費縣東)。齊大夫邴鸀的封地便在那。於是他的子孫,就以邴為姓在古代,邴氏的望族大多出自於魯國,後來改為魯郡,也稱作魯國郡。

3、出自於賜姓,漢代名將都御李陵之後。南北朝時,李廣的後代歸順魏國,魏帝在邴殿接見了他們,賜姓丙氏,因而姓丙。在古代,丙和邴是通用的,所以李廣的後代也稱邴氏。

【郡望】

1、魯國:西漢初年(西曆前206年)將秦朝原有的薛郡改為魯國。三國魏及晉代改為魯郡。相當於今山東省曲阜、泗水一帶。

2、平陽郡:三國魏正始八年(西曆247年)將河東郡分出一部設置平陽郡。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一帶。

註:根據《姓氏考略》記載,邴氏望出魯國。另外根據《郡望百家姓》記載,邴氏望出平陽郡。

【堂號】

操尚堂:後漢邴原,尚操守(行事以節操為第一)。黃巾兵起,邴原率全家入海,住在郁州山中。孔融想推薦他當官,他不幹,又躲到遼東。到遼東因慕他的名來的,一年裡有幾百家。後來邴原做了五官將長史,他閉門自守,非公事不出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邴原

邴原,字根矩,東漢北海朱虛人,漢末名士。年幼即喪父,家貧但好學不倦,年少時與華歆、管寧一起遊學,當時人稱三人為「一龍」,歆為龍頭,原為龍腹,寧為龍尾。

邴原少時喪父,家窮無法上學。才幾歲時,每回從書塾經過,聽見書聲琅琅,忍不住哭了,書塾的老師問他說:「小孩子為什麼哭呢?」邴原答道:「孤兒容易悲哀,窮人容易感傷。那些讀書的,凡是能夠學習的人,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。我一來羨慕他們不孤單,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。內心感傷,因此而哭泣。」老師憐憫地說:「你想讀書就來吧!」於是邴原就這樣進了學堂,學習異常努力。一個冬天,就讀熟了《孝經》和《論語》。

年輕時,邴原與管寧就以德行高尚齊名,州府辟命都不接受。黃巾之亂爆發,邴原帶領家人到海上,住在郁洲山中。當時,孔融擔任北海相,舉薦邴原為道德高尚的耆宿。後來黃巾規模越發展越大,邴原避居遼東,與同郡的劉政都具有勇略雄圖。在遼東時,遼東太守公孫度忌憚劉政,於是收捕劉政家人,劉政逃跑。公孫度發佈公告給各縣說:「敢藏匿劉政的與劉政同罪。」劉政走投無路,投靠邴原。

邴原將劉政藏匿了一個多月,當時東萊人太史慈準備回家,邴原把劉政托付給他。然後去向公孫度說:「將軍之前要殺劉政,是因為擔心他會成為您的禍害,現在劉政已經逃跑了,您的禍害不就不存在了嗎?」公孫度說:「你說的不錯。」邴原又說:「您忌憚劉政,是因為他有智謀。現在劉政已經被免職了,他的智謀無用武之地,您何必再拘捕他呢?不如赦免他吧,以此來平息眾怒。」公孫度聽從了他的勸告。邴原這才出錢送劉政回到老家。

邴原在遼東一年多,有很多人去拜訪他,名聲重於一時。後來回家,被曹操聘為司空掾。公元前208年,曹操的愛子曹衝突然病逝,曹操傷心欲絕。正好邴原的女兒也在這個時候病死,曹操欲求將曹沖與邴原的女兒合葬。這對一般人來說,是個與曹家套近關係的好機會,但是邴原嚴詞拒絕,說:「合葬,非禮也!我之所以被您所容納,而您能夠厚待我,是因為我能守訓典而不變更。如果聽從了您的命令,就成為了平凡庸碌的人了,您又怎麼認為呢?」於是,曹操停止了這一做法,改任命邴原為丞相征事。

曹操征伐時,經常令邴原、張范與曹丕一同留守。曹操對曹丕說:「有什麼事情要多向邴原與張范這兩個人討教。」於是,曹丕對這兩個人執子孫禮。曹丕有次宴請賓客,酒酣耳熱之時,曹丕出了道難題——「君父各有篤疾,為藥一丸,當救君邪?父邪?」眾說紛紜,自然有許多人願意在太子面前表露忠心,偏偏邴原一言不發。曹丕問邴原這個藥丸究竟該給誰?邴原對曰:「父親!」曹丕也沒有責難他。後來,他代替涼茂擔任五官將長史,閉門自守,非公事不出。曹操征伐東吳時,邴原隨行,死在途中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