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
靳(ㄐㄧㄣˋ)。
【歷史來源】
1、出自於羋姓,以邑名為氏。戰國時,楚國有位大夫叫尚,為人隨和,很得楚懷王和王后的寵愛。後來尚被分封到靳(今湖南省宋鄉縣一帶),採食於靳水,稱為靳尚。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大夫,又是楚懷王的親戚,很賢能,卻受到靳尚的妒忌。後來靳尚死後,他的後代子孫便以封地作為姓。在古代,靳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河西。
2、五胡十六國時,匈奴族有靳氏。有靳淮自立為王。
【郡望】
河西郡:唐置河西郡,現在雲南省蒙自縣。山西省汾陽縣。據《姓氏辯證》載:「楚靳尚之後,採食於靳,以邑為氏」。
【堂號】
靳姓的主要堂號有:河西堂等。
【歷史人物】
靳輔(1633∼1692),字紫垣,漢軍鑲黃旗人,祖籍遼陽(今屬遼寧)。清順治時為內中書,康熙初自郎中遷內閣學士,康熙十年(1671年)授安徽巡撫,康熙十六年調任河道總督。
他知人善任。在總督任上,陳潢是其得力的僚屬,凡治河之事,無不向陳垂詢和請教,靳輔治河十餘年的成就,與陳潢的襄助是分不開的。
康熙十五年,黃、淮並漲,奔騰四溢,碭山以東黃河兩岸決口21處,黃河倒灌洪澤湖,高家堰決口34處,淹了淮、揚七個州縣。黃河河道在清口以下到河口,長三百餘里嚴重淤積,河道、運道均遭破壞。當時康熙皇帝為了治理黃、運,於十六年調靳輔為河道總督,擔起治河重任。
靳輔到任不久,即同陳潢遍閱黃、淮形勢及決口要害。根據實地調查研究,提出了「治河之道,必當審其全局,將河道運道為一體,徹首尾而合治之,而後可無弊也」的治河主張。一日內向康熙皇帝上了八疏,系統提出治理黃、淮、運的全面規劃。為了解決當務之急,首先在清口以下至河口300 裡的河道內,採取「疏浚築堤」並舉的措施,把河道內所挖出的淤積之土,用以修築兩岸大堤;又在清口開掘五道引河,疏通淮水入河的通道,然後將沿河小的口門一一 堵合,再集中力量堵築楊莊口門,從而使黃、淮並力入海,河道暢通,運道無阻。
靳輔鑒於「上流河身寬,下流河身窄」的狀況,沿用潘季馴修減水壩的辦法,在江蘇碭山以下至睢寧間狹窄河段,因地制宜地在兩岸有計劃地增建許多減水壩,作異常洪水分洪之用。如遇黃、淮並漲之時,即開洩黃河北岸減水壩;若黃漲淮落,則南北兩岸減水壩並開,把南壩分出的黃河水,經過沿路使之落淤澄清,平均匯入洪澤湖,再從清口入於正河,以防黃河倒灌之虞。
為了進一步解決漕運問題,康熙二十五年,靳輔在張家莊運口經駱馬湖,沿黃河北堤的背河,再經宿遷、桃源,到清河仲家莊開一新河,名曰「中河」。漕船可由清口直渡北岸過仲家莊閘至張莊運口,避免黃河漕運180里之險,便利了漕船的往來。
靳輔治河繼承潘季馴方法,不外「築壩以障其狂,減水以分其勢,疏浚以速其宣」。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,御史郭琇誣告靳輔治河九年無功,被免職。康熙三十一年又復職,當年病逝。康熙三十五年,江南士民為了紀念他,經皇帝允准,建祠於河畔。生前著有《治河方略》一書,為後世治河的重要參考文獻。
相關文章
- 《百家姓》(53-3):儲 (2010年8月4日)
- 《百家姓》(53-2):羿 (2010年8月2日)
- 《百家姓》(53-1):芮 (2010年7月31日)
- 《百家姓》(52-4):封 (2010年7月29日)
- 《百家姓》(52-3):家 (2010年7月27日)
- 《百家姓》(52-2):曲 (2010年7月25日)
- 《百家姓》(52-1):甄 (2010年7月23日)
- 《百家姓》(51-4):惠 (2010年7月21日)
- 《百家姓》(51-3):於 (2010年7月19日)
- 《百家姓》(51-2):羊 (2010年7月17日)
- 《百家姓》(51-1):荀 (2010年7月15日)
- 《百家姓》(50-4):翁 (2010年7月13日)
- 《百家姓》(50-3):榮 (2010年7月11日)
- 《百家姓》(50-2):陸 (2010年7月9日)
- 《百家姓》(50-1):裴 (2010年7月7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