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25-1):和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和(ㄏㄜˊ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以官職為姓。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後代。遂成和氏。《通志•氏族略》載:「羲和,堯時掌時天地之字,和仲、和叔因以為氏。」唐堯時,重黎原後人羲和為掌管天地四時的官,所以後人便以祖先所當的職官為感到榮耀,故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。

2、源自於卞氏。春秋時期的楚國,當時有人名卞和,是一位有名的玉工,他曾以在荊山得璞玉而聞名,後來,卞的子孫有的便以祖先的名字命姓。

3、由他姓改為和姓。源自後魏。根據《通志•氏族略》記載:「後魏有素和氏,改為和氏。」素和氏,本來是代北複姓,鮮卑族檀石槐的支裔,以其本為白部,所以號素和氏。據《魏書•官氏記》記載,在南北朝時期時,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,定居洛陽。也改姓「和」,和姓後來在代郡發展成望族,世稱代郡望。

【郡望】

汝南郡:西漢高帝二年(前205年)始建汝南郡,郡治在上蔡(今河南省汝南市東南),轄地包括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和嶠

和嶠,字長輿,晉朝汝南西平人。晉武帝時為黃門侍郎,遷中書令,為政清簡。和嶠家富但生性節儉,他的家裡種了非常美味的李子樹。有一天,王武子向他要李子吃吃,但是,和嶠只給了他數十顆李子,王武子覺得太少,認為和嶠太過於小氣,所以王武子就趁著和嶠上朝值班的時候,帶領一批年輕力壯又很能吃的少年,手持斧頭來到和嶠的園子,眾人大吃一頓,吃掉和嶠家所有的李子,然後也把樹給砍了,他們還將樹枝裝滿一車送給和嶠,而後問他說:「比起你們家的李子樹怎麼樣?」和嶠收到了這些樹枝後,也只是笑了笑而已。

王戎、和嶠同時遭遇到大喪。王、和二人都是重孝道之人,而此時的王戎因傷慟瘦得只剩皮包骨頭,幾乎無法支撐住自己的身體。和嶠則傷心哭泣,喪葬的一切都合乎禮儀。晉武帝對著劉仲雄說:「你常常去探視王戎、和嶠嗎?我聽說和嶠悲傷過度,這真是讓人替他擔心。」劉仲雄回答道:「和嶠雖然極盡禮數,但是其精氣神並沒有受到損傷。王戎雖然沒拘守太多的禮法,卻是因為哀傷過度已經到了形銷骨立,所以我認為和嶠是盡孝道而不毀身,王戎卻是用傷身的方式去盡孝道。陛下您就不必去擔心和嶠,而應該去擔心王戎呀!」

《世說新語》中記載著「實話實說」的由來與典故。和嶠受到晉武帝的重用,每回事都會和他商量,有一次晉武帝對和嶠說:「太子最近好像很有長進了,你前去看看怎麼樣?」當和嶠探視後回來,晉武帝問他如何,和嶠回答說:「太子的才智還是和當初一樣的。」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