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33-1):杜

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
杜(ㄉㄨˋ)
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源出祁姓。根據《通志.氏族》記載:「杜氏,亦曰唐杜氏,祁姓,帝堯之後,建國於劉,為陶唐氏,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孔甲,故在夏為御龍氏,在商為豕韋氏,在周為唐杜氏。成王滅唐,而封叔虞,乃遷唐氏於杜,是為杜伯,居杜城者為杜氏,又後魏有獨孤渾氏,改為杜氏,實虜姓之杜也。」

據考證,唐堯的後裔在周武王初定天下時,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,名為唐杜氏,直至周成王時才被滅,並入周室的領域。唐杜氏的後裔從此被改封為杜。杜國,位居現在的陝西長安,即漢代的杜陵。後來,杜國滅,杜姓子孫出奔,杜姓自此問世。

2、出自於外族之改姓。根據《魏書·官氏志》記載,鮮卑族原有三字姓獨孤渾氏,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(今屬河南)後,改為杜氏。

【郡望】

京兆郡:此郡秦朝設置內史官,管轄京師(今陝西省咸陽一帶),漢以京兆尹、左馮翊、右扶風為三輔。魏改建京尹郡,治所在長安(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),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
杜如晦

杜如晦,大唐王朝一位舉足輕重的開國功臣,唐太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,名垂青史的一代賢相。杜如晦從小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卓越才華:聰明伶俐,悟性極高,喜好讀書,好與旁人談文論史,臨機處事果斷,志向遠大。

唐高祖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,李淵平定京師時,杜如晦投到了大唐陣營,在李世民的秦王府當了名府兵曹參軍。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對齊王李元吉說:「秦王府裡最令人害怕的杜如晦和房玄齡二人。」

於是李元吉便到李淵那裡,編造了些理由,請求將杜如晦和房玄齡調出秦王府。李淵同意了李元吉的請求,將杜如晦調任陝州長史。此時的李世民對杜如晦認識不足,也就同意了。

房玄齡得到消息後非常吃驚,慌忙跑去對李世民說:「秦王府裡人才很多,調誰出去都不足惜,但就只有杜如晦才有輔佐大王的才能。假若大王您只滿足於當一個藩王,那麼將他調出去也就算了;假如大王想經營四方,非此人莫屬!」李世民一聽,大吃一驚道:「不是你告訴我,我就失去這個人才了!」於是趕緊上表,將杜如晦留了下來。

從此,杜如晦成了李世民的主要謀士之一,隨軍征討,參與機要。特別是他和房玄齡結成了一對很好的搭擋。 房玄齡主意多,但卻優柔寡斷,每次出了主意,又總放心不下,要等杜如晦來作決定。

杜如晦從小就表現得臨機處事果斷,而他對房玄齡出的主意,也總是採用的多。因此,在李世民手下就有「房謀杜斷」之說。杜如晦得到了李世民的高度信任,成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。

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,時任天策上將軍的李世民設了文學館,收聘賢才。杜如晦時任陝東道大行台司勳郎中,他以本官補選入文學館,並任文學館十八學士之首。

貞觀初年,社會初定,如何保持一個安定的社會以利於百姓安居樂業,就成了大唐朝廷必須解決的問題。杜如晦和房玄齡一道,以隋朝的典章制度為基礎,制定了大唐王朝的典章制度,不僅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,還東傳日本,影響了日本的社會發展。

正是這些典章制度為後來的貞觀之治提供了國定民安的保證。杜如晦不僅自己對大唐王朝盡職盡責,而且在相位上能禮賢下士,廣招人才。在他和房玄齡同為宰輔期間,朝中言路暢達,人才濟濟。 遺憾的是,杜如晦去世太早。貞觀四年,正當李世民急需用人之際,他卻撒手西歸了,時年46歲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