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
孟(ㄇㄥˋ)
【歷史來源】
源自於姬姓。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。慶父是個品行極壞的人。莊公死後,其弟季友按莊公的意願立莊公之子子斑為魯君,就是緡公。後來,慶父又派人殺死緡公,欲自立。因此,魯國人非常恨他,都說:「慶父不死,魯難未已。」慶父非常害怕,逃到莒國。季友用賄賂求莒送歸慶父,慶父在歸國途中自殺。這時任魯相的季友,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。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,而「孟」字在兄弟排行次序裡代表最大的;又為避諱弒君之罪,所以,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。後來,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。慶父欺君,其子孫改姓,都發生在魯國,魯國建都於曲阜(今屬山東),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。
【郡望】
平昌郡,三國魏時始置,後廢,晉代復置,治所在安丘縣(今山東省安丘縣西南。)
【堂號】
最著名的有「三遷堂」,三遷堂的由來,相傳孟子在年幼時家靠墓田,孟子就學埋墳、哭喪的事。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,就遷到集市旁邊住。孟子這次不會學埋墳或哭喪,卻學著做買賣的樣子,孟母只好又搬遷到其它地方。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,於是孟子便在此學習禮讓進退,孟母一看便高興地說:"這裡可以使我的兒子成為好人了。"這便是至今流傳的孟母三遷的故事。孟姓又以「平陸」等為其堂號。
【歷史人物】
孟浩然
孟浩然(公元689年∼公元740年),字浩然,唐襄州襄陽(今湖北襄樊)人,人稱「孟襄陽」。孟浩然從小喜歡讀古人節義事跡,具有俠客心腸,到處為人排難解紛,所以結交不少朋友。孟浩然也喜好讀書,總想一展抱負,但可惜一直沒適當的機會,他在灰心、失望之餘,遍游江南,最後回到自己的故鄉,隱居襄陽城東的鹿門山。
他與王維合稱「王孟」,是唐代田園詩的代表人物。他的詩多寫田園生活和隱逸之事。有一次,王維邀孟浩然私入內宮,巧遇玄宗到臨,孟浩然是平民百姓,是不能私自進入,他情急便躲到床下,但王維不敢隱瞞,便把事實奏呈皇帝,玄宗說:「朕聞此人,而未見也,何懼而匿?」孟浩然便出來見駕,玄宗請他念一首較滿意的詩來聽聽,於是孟浩然便吟他得意之作「歲暮歸南山」,玄宗不等他誦完,便說:「卿不求仕,朕何嘗棄卿,奈何誣我。」說完拂袖而去,從此不肯錄用他。
唐開元年間,在漢水沙灘上,一年四季可看到一個人在沙灘上走來走去。他不過河,也不候客,有時抬頭遠眺群山,有時俯視江河沙面,一年四季都如此,即使在大雪紛飛的日子裡,也是如此,且雪下得越大,他就越是不停地走在白茫茫的雪上,好像在尋找什麼東西。來往渡口的人們好奇地問道:「浩然公,天氣如此寒冷,您在沙洲上走來走去,是在尋找什麼吧!」孟浩然答道:「我在這裡尋梅!」鄉親們再看看他在雪地上踩出的腳印,真像是一朵朵「梅花」散落在大王洲上。
公元740年,好友王昌齡來到襄陽,當時孟浩然疾疹發背將愈,大夫叮嚀不可吃魚蝦等食物,因為老友相聚高興而飲酒聊天,孟浩然竟忘了忌諱,吃了鮮魚,結果疾病復發而死,時年五十二歲。
相關文章
- 《百家姓》(24-1):顧 (2009年12月11日)
- 《百家姓》(23-4):卜 (2009年12月9日)
- 《百家姓》(23-3):元 (2009年12月7日)
- 《百家姓》(23-2):余 (2009年12月5日)
- 《百家姓》(23-1):伍 (2009年12月3日)
- 《百家姓》(22-4):康 (2009年12月1日)
- 《百家姓》(22-3):齊 (2009年11月29日)
- 《百家姓》(22-2):卞 (2009年11月27日)
- 《百家姓》(22-1):皮 (2009年11月25日)
- 《百家姓》(21-4):傅 (2009年11月23日)
- 《百家姓》(21-3):時 (2009年11月21日)
- 《百家姓》(21-2):於 (2009年11月19日)
- 《百家姓》(21-1):樂 (2009年11月17日)
- 《百家姓》(20-4):常 (2009年11月15日)
- 《百家姓》(20-3):安 (2009年11月13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