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23-4):卜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卜(ㄅㄨˇ)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商、周代卜人之後,以官名為氏。據《姓苑》所載,周禮卜人之後,以官為氏。又據《風俗通》載,「氏於事者,巫卜陶匠是也」。商、周朝廷中專管占卜的長官稱太卜,其地位相當於大夫,其屬從官員稱為卜人。他們的後裔有的以卜為姓。就是所謂的「氏於事者」,就是以從事的職業為姓氏。

2、出自春秋時卜筮官之後,以官名為氏。根據《姓氏考略》、《通志•氏族略》等資料所載,春秋時晉國卜偃、秦國卜徒父、魯國卜楚丘,皆為□筮官,其後人以官名為姓。

3、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。例如北魏代北匈奴複姓須□氏,為代北複姓,在孝文帝改革時改為單姓□。是匈奴貴族四大姓(呼延、卜、蘭、喬)之一。明時雲南緬中軍民宣慰使為卜姓,系布朗族。清滿洲八旗姓布林察、布尼、布林厄等氏後改為□姓。達斡爾族布頓強氏,漢姓為□。土家索□氏,漢姓為□。遼寧省瀋陽錫伯族□占那氏、卜庫索裡氏等,漢姓均為□。今土家、回、蒙古、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【郡望】

根據《姓氏考略》記述:「晉卜偃,秦卜徒父,魯卜楚丘,皆以孓筮官,其後所以為氏。望出西河、武陵、河南。」

1、西河郡:古代所指不一。春秋衛西境沿黃河,稱西河,即今浚縣、滑縣等地。戰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,故安陽可稱西河,據《史記•仲尼弟子列傳》載:「子夏居西河教授」是也。魏取秦今陝西黃河沿岸地,置西河郡,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,西岸為西河。漢有西河郡,有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。魏時,北部為羌胡所得,僅有晉西,治茲氏,治所在今山西省離石(今汾陽市)。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。

2、武陵郡:漢置武陵郡,治所先在義陵(今湖南省漵浦南),包括今湖北西南部、湘西及黔、桂各一部。後移臨沅(今常德西)。以後郡境漸次縮小。隋改臨沅縣為武陵縣(今常德)。隋唐朗州武陵郡,均治武陵。以後武陵為鼎州、常德路、常德府治所。民國改常德縣。

3、河南郡:漢置河南郡,即秦三川郡地,治所在雒陽(今河南省洛陽東北)。隋有豫州河南郡,唐為洛州河南府,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。元為路,明為府。

【堂號】

西河堂:閩粵始祖卜弼裔孫的堂號為「西河堂」望出西河,《史記•仲尼弟子列傳》載:「子夏居西河教授,為魏文侯師。」子夏就是卜商。卜商後代遷出山東的卜阡富,生八子,卜弼正是他的第八子。卜氏居閩,裔傳粵,世系清晰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卜商(子夏)

卜商(西元前507年~約西元前420年),字子夏,魏文侯師事之。《史記》中記載,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。約西元前483年,他到魯國拜孔子為師,是孔子著名弟子,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。西元前476年孔子歿後,子夏赴晉國創辦學堂並教了五十五年書。許多儒學的經典據說是由子夏流傳下來的,《論語》一書疑多出於他和門人手撰。

司馬牛和子夏是孔子的學生。有一次,司馬牛向孔子請教如何做君子。孔子告訴他說:「君子應常反省自我,當內心無愧疚時,那還有什麼可憂愁、可畏懼的呢?」而當司馬牛常常為自己沒有兄弟而憂愁,子夏就安慰他說:「我聽說過『生死有命,富貴在天。』君子工作謹慎認真而無過失,與人相處恭謹有禮,那天下的人都是兄弟,君子又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?」

又有一次,子夏要到魯國莒地為官,他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,孔子說:「做事不可求快,也不可貪求小利。求快反會達不到目地,貪求小利就會做不成大事。」這就是成語「欲速則不達」的出處,意指做事性急求快反而達不到目地。

子夏晚年時,因喪子哀慟過度而失明,曾子前去弔唁。曾子哭了,子夏也哭著說:「天啊!我有什麼罪啊!要如此的懲罰我!」曾子生氣的說:「你怎能說自己無罪呢?以前在魯國,我和你在洙水、泗水跟隨夫子學習,夫子過世後,你告老回到西河,使西河的人們把你比作老師,這是第一條罪過。你的父母去世時,西河人都不知道,這是第二條罪過。現在你兒子死了就哭瞎眼睛,這是第三條罪過。這些不是你的罪嗎?」子夏聽後仍掉枴杖,拜謝說:「我是有罪的!我是有罪的!我離開朋友獨自居住太久了。」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