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陶侃(西元259∼334),字士行,潯陽人,東晉名臣。父親早年亡故,自幼由母親撫養成人,並以恩威並重的方法教導,對陶侃日後為官的清廉,有著很大的影響。
典源此處是記錄陶侃的一段故事:有一次陶侃上廁所時,看見一個身穿紅衣、包著頭巾的人,說他以後會做到八州都督的官位。另外一個看相的人,也說他左手中指有一條垂直的指紋,將來地位會非常尊貴、崇高,會得到「公」的爵位。陶侃就用針刺破手指,鮮血噴灑到牆壁上,居然形成了一個「公」字。再用紙包裹手指,而「公」字竟愈發明顯。陶侃後來果真當了八州的都督。
這是關於「一針見血」的一段故事。後來「一針見血」這句成語當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但已和此典故無關,轉用字面義,表示一針下去,血即湧出,用來比喻言論簡潔透澈,深中肯綮,如梁啟超的《飲冰室合集.文集六.盧梭學案》:「案此論可謂一針見血,簡而嚴,精而透矣!」
【典源】
《晉書.卷六六.陶侃列傳》
又嘗如廁1>,見一人朱衣介幘2>,斂板3>曰:「以君長者,故來相報。君後當為公,位至八州都督。」有善相者師圭謂侃曰:「君左手中指有豎理4>,當為公。若徹於上,貴不可言。」侃以針決之見血,灑壁而為「公」字。以紙裛5>手,「公」字愈明。及都督八州,據上流,握強兵,潛有窺窬之志,每思折翼之祥,自抑而止。
〔注解〕
(1) 如廁:上廁所。如,往、至。
(2) 介幘:古代文人不分尊卑貴賤通用的長耳頭巾。幘,音ㄗㄜˊ。
(3) 斂板:古代官員雙手端持手板,貼近胸前,表示恭敬。
(4) 豎理:垂直的指紋。豎,音ㄕㄨˋ。
(5) 裛:音|ˋ,纏繞、包裹。
源自「中華民國教育部成語典」
相關文章
- 成語故事:一笑置之 (2008年5月31日)
- 成語故事:一氣呵成 (2008年5月29日)
- 成語故事:奄奄一息 (2008年5月27日)
- 成語故事:三長兩短 (2008年5月25日)
- 成語故事:一知半解 (2008年5月23日)
- 成語故事:一波三折 (2008年5月21日)
- 成語故事:一板一眼 (2008年5月19日)
- 成語故事:黃粱一夢 (2008年5月17日)
- 成語故事: 一念之差 (2008年5月15日)
- 成語故事:一呼百諾 (2008年5月13日)
- 成語故事:一刻千金 (2008年5月11日)
- 成語故事:一事無成 (2008年5月9日)
- 成語故事:一言難盡 (2008年5月7日)
- 成語故事:一言九鼎 (2008年5月5日)
- 成語故事:一見如故 (2008年5月3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