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3-3):褚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褚 (ㄔㄨˊ)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以地為氏:

據《後漢書.郡國志》所載,洛陽有褚氏聚。《姓氏尋源》雲 : 古有褚地,居者以為氏。

2、以官為氏:

據《通志.氏族略.以官為氏》雲 : 本自殷 (商) 後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於褚,其德可師,號曰褚師,因而命氏。「褚師」為掌管市場的官員,又叫「市令」。春秋時期,宋國,衛國,鄭國都設置褚師之官。世代為楮師者,以官為氏,省為褚氏。

【郡望】

1、 河南郡:漢高祖改秦朝三川郡為河南郡,轄境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、伊水下游一帶,治所在洛陽縣(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)。
2、 穎川郡:晉置郡,治所在陽翟(今河南禹州)。

【堂號】

河南、瀛洲:唐朝褚亮博學多才,與杜知晦等世稱十八學士,時人又稱之登瀛洲,後世家人為紀念這位出自河南的家族名人,遂以河南、瀛洲為堂號。

其它堂號:1郡望堂號:穎川。 2自立堂號:海鶴等。

【歷史名人】

褚遂良

褚遂良(西曆596-西曆658),字登善,唐錢塘(今浙江省杭州)人,初唐書法家。博涉文史,工楷、隸,書學鐘繇、王羲之,而成古雅瘦勁之體。以善書由魏徵推薦給太宗,太宗時歷官諫議大夫兼起居郎,累官至中書令。高宗即位,遷尚書左僕射,封河南郡公,帝將廢後立武則天,遂良力諫不納,乞歸田裡。累貶愛州刺史,憂憤而卒。顯慶三年(西曆658)死於任所。

唐太宗時封河南郡公,世稱「褚河南」。虞世南去世後,唐太宗歎息:「虞世南沒後,無人可與論書者矣!」魏徵就推薦褚遂良,並說:「遂良下筆遒勁,甚得王逸少體。」

其書法繼承王羲之傳統,外柔內剛,筆致圓通,見重於世,與歐陽詢、虞世南、薛稷並稱「初唐四家」。

  《唐人書評》說他的字是:「字裡金生,行間玉潤,法則溫雅,美麗多方。」他所寫的《雁塔聖教序》,最有自家之法。在此碑中,他把虞、歐法融為一體,皆波勢自然。從氣韻上看直追王逸少,但用筆,結字,圓潤瘦勁之處卻是褚法。

  他不僅書法寫得「古雅絕俗,瘦硬有餘」,而且還有一雙精妙神奇的書法鑒賞慧眼。有一次,唐太宗徵得一卷古人墨寶,便請褚遂良看看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筆。褚遂良看了一會兒,便說:「這是王羲之的應品。」唐太宗聽了頗為驚訝,連忙問褚遂良到底是怎麼看出來的。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這卷書法拿起來,透過陽光看。褚遂良則用手指著「小」字和「波」字,對著唐太宗說:「這個小字的點和波字的捺中,有一層比外層更黑的墨痕。王羲之的書法筆走龍蛇,超妙入神,不應該有這樣的敗筆。」唐太宗聽了,便打從心眼裡佩服褚遂良的眼力。

  此後,唐太宗徵集到王羲之的墨跡,每逢真假難辨之時,總要請褚遂良幫他鑒定。後來,還奉命將這些珍貴的書法編定目錄,珍藏於宮廷內府。

他傳世的書法作品,碑刻有《大唐三藏聖教序》、《伊闕佛龕記》、《孟法師碑》、《房玄齡碑》、《雁塔聖教序》等,墨跡相傳有《倪寬贊》。

相關文章